【明報專訊】香港「少數族裔」一般指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印尼、菲律賓和泰國裔人。按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本港少數族裔人口約45萬;不計外傭,有約19.2萬人,當中不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福利。研究指本港少數族裔面對的歧視問題改善,但南亞裔人仍處於升學、就業和生活上的困境;他們與華人社群鮮有交往,融合程度不高。
華人對南亞裔人接受程度低
香港融樂會自2007年中起收集參加其講座及工作坊人士的意見,統計數據至2012年初,共收回1862份有效問卷,對象包括學警、教師及學生。問卷從不同層面(社區、教育、工作和個人生活)問及華人對不同種族的「接受程度」。
結果顯示,整體而言受訪者對南亞裔(特別是巴基斯坦和尼泊爾)及非洲裔人在各個層面上的接受程度最低。例如在社區層面(如接受住同一社區、同一層樓及於公共交通工具上坐隔鄰),接受巴基斯坦、非洲及尼泊爾人的只有63%至64%,而對歐洲、美國和日本人的接受程度分別有86%、89%和93%;教育方面,接受自己或子女與南亞裔人就讀同一學校或同班的,也遠較中國、美國及日本人低。
法例設保障 執法者敏感度不足
在香港,《基本法》和《香港人權法案條例》保障個人權利,包括免受種族歧視的權利。《種族歧視條例》於2009年7月10日生效。
平機會主席周一嶽2015年4月接受訪問時指出,《種族歧視條例》生效5年多以來,平機會共處理300多宗投訴,約60%關於提供貨品、服務及設施方面,近20%屬僱傭範疇,涉及政府和教育的分別有4%,還有一些關於租住樓宇和管理處所等的投訴。就提供貨品、服務及設施方面的投訴,大致包括﹕
•約25%涉嫌對投訴人作出種族騷擾行為
•約18%涉及語言方面可能衍生的間接種族歧視
•約15%是過程中疑以較差態度對待投訴人
•約14%涉及銀行服務
警察查證 促「返印度」
2015年12月,在香港生活11年的印度裔男子Manreek行經中環時被便衣警員截查要求出示身分證,他稱當時問對方是否因膚色決定檢查他,警員回應「若不想被查,你應返回印度」。另2014年佔領運動期間,平機會收到逾十宗不禮貌對待南亞裔人的個案。
《種族歧視條例》不覆蓋警方執法。警察通例及相關程序手冊提醒警員保持種族敏感度,但融樂會建議警隊加強相關培訓。
中文水平低礙升學求職
城市大學與香港基督教服務處2014年合作的調查發現,378名12至23歲的少數族裔學生之中,逾六成自認中文能力僅達本地一般小學生水準;其中分別有八成初中生及逾五成高中生自認中文能力仍停留在小學程度。
調查也顯示,超過六成少數族裔在職人士及求職者無法讀、寫中文。受訪者稱在工作或求職時面對三大困難﹕無法讀寫中文(66%)、看不懂中文招聘廣告(50%)和缺少可供選擇的合適工作職位(46%);近七成受訪者稱希望在職進修中文,卻得不到支援,例如任職的機構沒提供中文課程、僱主對職員進修中文不予支援等。
選校資訊不足 變相「種族隔離」
語言不通妨礙少數族裔融入社會,讀寫中文是少數族裔學童升學的一大障礙。教育局鼓勵非華語家長為子女選擇提供本地課程的幼稚園,讓兒童盡早沉浸在中文語言環境。
不過,融樂會2015年訪問了239間幼稚園,發現部分幼稚園的少數族裔學生比例佔全校90%或以上,憂變「種族隔離」。另超過六成受訪幼稚園為少數族裔學童作入學面試時用中文、逾六成沒為他們提供額外中文學習支援;部分少數族裔家長感到被侮辱,如有幼園職員稱「我]唔收你呢種人」。
香港現時每年約有2000名少數族裔幼童升讀小學,融樂會也發現有學童入讀主流學校後追不上程度,但教師沒提供支援,反暗示學童應轉往指定學校。該會又批評教育局向少數族裔提供的選校資訊不足,令許多家長未能作出知情決定。例如《小學概覽》英文版只有網上版而沒印刷版,重要資訊如學習及教學策略、學生支援等亦沒英文版或與中文版不同。
少數族裔貧窮率高
扶貧委員會2016年1月發表首份少數族裔貧窮情G報告,顯示2014年本港2.68萬名少數族裔活於貧窮線下,在痡`現金福利介入下,少數族裔貧窮率為13.9%(本港整體貧窮率15.2%),但當中南亞裔貧窮率為22.6%,有兒童的南亞裔家庭的貧窮率達30.8%。各個少數族裔中,以巴基斯坦裔貧窮情G最嚴峻,貧窮率達50.2%。
語言不通難獲支援
報告提出南亞裔或因語言問題影響其社區參與及使用支援服務,如現時南亞裔整體在職貧窮戶貧窮率達18.8%,當中只有6%有申領交通津貼,不少南亞裔人受訪時表示不認識一些專為少數族裔而設的服務。而育有兒童的南亞裔貧窮戶有約四成申領綜援,有六成家庭沒有領取綜援,卻表示有經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