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一名滿身鮮血的男子在恐襲後離開在巴塔克蘭劇院。
放大
 
「我們都是巴黎!」巴黎蒙難,各國大城巿的地標建築紛紛亮起紅白藍的法國國旗三色射燈,為巴黎祈福。
放大
 
三藩市
放大
 
墨西哥城
放大
 
《查理周刊》遇襲後,法國加強保安,圖為一名軍人持槍在街頭巡邏時,與一名穆斯林婦女擦身而過。
放大
 
2015年1月《查理周刊》遇襲,全球不少地方發起「我是查理」運動捍衛言論自由,包括法新社。不過,在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一批女大學生手持「我是穆斯林」標語示威(下圖),反諷西方的「我是查理」口號。
放大
 
放大
 

其他新聞
觀點與角度﹕開發郊野公園 解土地荒?
通識實踐﹕執紙皮穿體驗衣 感受困苦長者生活
學生感言﹕拾紙皮很辛苦 原來我很幸福
教師感言﹕走進社區 深化印象
概念解碼﹕城市化(urbanization)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為何巴黎 成為目標?

【明報專訊】分析認為巴黎一再成為恐襲目標有眾多原因。除法國反恐工作存漏洞外,評論主要認為原因是國內部分伊斯蘭教徒遭受不公正對待,令他們易受激進組織吸引,背後包含複雜的社會、經濟和宗教文化問題;加上法國在全球與恐怖分子開戰,容易惹來報復,涉及今日中東亂局。

1.法國高調打擊ISIS

敘利亞2011年爆發內戰至今未平,ISIS趁亂崛起,觸發今日的歐洲難民潮。法國一直是對抗恐怖分子、反ISIS最積極的國家之一,2014年9月起參與由美國牽頭對伊拉克境內ISIS勢力展開的空襲行動;2015年9月法國首次空襲敘利亞境內的ISIS據點。

至於法國為何「踩入」敘利亞,分析認為法國在中東有石油和戰略利益是原因之一,但最重要的是若法國不插手敘利亞,會後患無窮。因為法國是阿拉伯移民在歐洲最重要的接納國,在面對恐怖主義和難民潮上首當其衝。

◆敘利亞總統﹕法須負部分責任

巴黎恐襲中傷亡最慘重的巴塔克蘭劇院,有在場者聽見槍手大叫「這是你們總統的錯,他不應介入敘利亞」。敘利亞總統巴沙爾譴責襲擊,但認為法國要負部分責任,指巴黎恐襲不能和這5年來發生在敘利亞的事分開來看。

敘利亞陷入內戰後,巴沙爾面對反政府軍及ISIS的攻擊。2012年11月,法國成為首個公開承認敘利亞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合法的國家,並提供資助。巴沙爾認為美法支援反政府軍擾亂敘國局勢,讓ISIS快速滋生。

2.恐怖分子藉巴黎警告歐洲

巴黎恐襲前一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造成43人死亡的恐襲,ISIS承認責任,但主流媒體都不大關注,與巴黎恐襲後全球送上祝福相去甚遠。法國是歐盟核心成員﹐有學者認為,ISIS知道攻擊法國能成為舉世矚目的頭條,得到即時、廣泛的關注。

2015年初巴黎《查理周刊》遇襲後法國已加強保安工作,加上巴黎11月底會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當局嚴陣以待。恐怖分子這時成功避過監察並同時在巴黎多處施襲,重挫民眾對國家安全的信心,同時也向整個歐洲發出威脅信號。

◆伊斯蘭國(ISIS)

伊斯蘭國全稱「伊拉克及黎凡特伊斯蘭國」,曾與極端伊斯蘭組織阿蓋達有聯繫,屬遜尼派。ISIS借敘利亞內戰崛起,意圖征服敘利亞和伊拉克,今佔據敘伊接壤邊境,聲言要建立政教合一的「哈里發國度」,2014年6月宣布「建國」。

ISIS手段冷血殘暴,不但屠殺異教徒及伊斯蘭什葉派,還虐殺俘虜、兒童、強姦婦女等,聯合國人權理事會2015年3月發表報告,指ISIS在伊拉克涉嫌犯下種族滅絕的罪行。其實ISIS上述行徑皆為伊斯蘭教義所不容。2015年2月,曾被ISIS囚禁的法國記者Didier Francois透露,ISIS「一點也不在乎宗教,甚至《可蘭經》都沒有」,認為ISIS和宗教毫無關聯。

◆伊斯蘭教徒≠恐怖分子

2001年阿蓋達領袖拉登被指策動美國9•11襲擊,令恐怖主義和恐怖分子進入全球公眾視野。不過,極少數恐怖分子的暴行近年使「伊斯蘭教」被妖魔化,不少人將「穆斯林」(即伊斯蘭教徒)和「恐怖分子」掛u,歐洲近年「伊斯蘭恐懼」(Islamophobia)不斷蔓延。事實上伊斯蘭激進武裝組織並非伊斯蘭教的主流,絕大部分伊斯蘭教徒追求和平,「聖戰」(Jihad)強調克制、寬容而非濫殺。巴黎恐襲發生後,穆斯林新聞網站Saphirnews稱穆斯林再度成為「恐怖主義的間接受害者」。

◆對抗極端主義≠對抗伊斯蘭教

美國總統奧巴馬拒用「激進伊斯蘭」形容反恐目標,被轟示弱。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前國務卿希拉里回應說,美國的敵人是「聖戰分子」與「伊斯蘭激進分子」,而「激進伊斯蘭」是「一竹篙打一船人」,在反恐宣傳戰中只會適得其反,令敵人有藉口誣陷西方國家對穆斯林發動宗教戰爭。她強調﹕「我們交戰的對象不是伊斯蘭教,而是暴力極端主義。」

3.「世俗化」與伊斯蘭文化衝突

法國是歐洲伊斯蘭教徒佔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估計目前約有500萬名穆斯林,佔總人口約7.5%,但數字被認為低估。法國奉行「世俗主義」,嚴格實行政教分離,法律定明「宗教不得介入公共領域」,影響移民和融合政策。然而,穆斯林的生活很難和宗教完全分開—穆斯林要在生活中實踐信仰,包括不吃豬肉、婦女戴頭巾遮蓋臉部等。

˙爭議例子

禁穆斯林婦女穿全罩式面紗

2004年,法國禁止在學校穿著任何展示宗教信仰的服飾,包括穆斯林婦女頭巾、猶太小圓帽等。2010年立法禁止穆斯林婦女在公眾地方穿戴全罩式面紗,當局指這種裝束違背法國的價值觀、壓迫女性尊嚴和人權,亦為維護公眾安全。禁令曾引起伊斯蘭教國家的譴責,被批是壓迫宗教自由。也有人認為在推崇自由、博愛和平等的法國,此舉無疑是諷刺。有穆斯林婦女就此告上歐洲人權法庭,被判敗訴。

4.法國是西方文化橋頭堡

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1993年提出「文明衝突論」(Clash of Civilisations),指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差異會導致衝突,並預視文明間的衝突或是未來世界衝突的主因。相關理論備受爭議,但屢被引用以解釋今日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矛盾,認為西方的自由精神,與後者偏向保守的信仰互不相容而產生種種文明衝突。但有學者不認同,指不同文明絕對可兼容並蓄,強行令伊斯蘭世界接受西方一套,才是衝突原因。作為西方文化的代表國之一,法國可能因而成為襲擊的目標。

˙爭議例子

《查理周刊》遇襲

法國報刊向來有諷刺時弊傳統,《查理周刊》多次刊登諷刺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伊斯蘭教義認為穆罕默德是人而非神,把之形象化等同偶像崇拜,是褻瀆先知;信徒亦認為先知至善至聖,將其醜化,讓他們感到受辱。2015年1月,《查理周刊》巴黎總部遭武裝分子襲擊,造成12人死亡,目擊者稱槍手施襲時高呼「已為先知復仇」,事件觸發言論和新聞自由與尊重宗教信仰之間衝突的討論。

˙爭議例子

標籤吃豬肉者

穆斯林因宗教信仰禁吃豬肉,法國部分學校為學童提供無豬肉午餐,以牛肉或雞肉代替。法國極右政黨「國民陣線」2014年在地方選舉奪下11個市鎮,時任黨魁馬林勒龐表示,將推動取消供應穆斯林學童非豬肉的餐點。2015年9月,法國中部歐塞爾一小學要求猶太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學童在頸間掛上圓牌,以便派發無豬肉餐點給他們,被轟猶如納粹德軍強迫猶太人佩戴「大衛之星」,令人作嘔,做法一日後便取消。

5.法國穆斯林社經地位偏低

法國穆斯林的社會經濟地位普遍較低,難融入社會。分析認為法國的伊斯蘭移民多來自北非和西非,由於教育程度低,不少只能從事服務業和體力勞動。1999年法國整體失業率逾10%,但北非移民失業率高達33%。就業問題也是年輕穆斯林的困境。

◆年輕穆斯林趨激進 加入「聖戰」

穆斯林受排斥導致激進主義抬頭,反過來又加劇社會對穆斯林的抗拒,形成惡性循環。伊斯蘭移民的第二、三代在法國土生土長,接受當地教育,但不少年輕人苦無出路,有感難以融入社會和經濟體系,無法建立歸屬感。近年中東陷入混亂,催生恐怖主義和反西方情緒,身陷穆斯林和法國公民身分衝突困擾的年輕穆斯林,易成招攬對象。

極端分子利用網絡宣傳激進思想,對社會不滿的穆斯林或被吸引。研究也發現,部分聖戰分子覺得「聖戰有型」 、「ISIS提供做實事的機會」等。法國內政部估計,目前最少有571名法國公民為ISIS等極端組織作戰,當中246人已返國,但相信仍屬冰山一角;另最少3800名法國居民有極端傾向。

◆歧視與被邊緣化

穆斯林因文化、宗教與主流法國人有別,形成自己的社區,但很多家庭受限於經濟條件只能住在市郊,部分社區演變成「都會敏感帶」。歧視情G普遍,法國有穆斯林被邊緣化,又有貧窮和失業問題;作為少數族群經常被警察關注,令他們覺得被針對。《華盛頓郵報》引述研究估計,法國監獄中高達七成囚犯為穆斯林,監獄恐淪為「激進思想溫H」。

◆排外情緒

極端組織在全球發動恐襲,進一步損害穆斯林形象,催生不理性的「伊斯蘭恐懼」,影響歐洲各國,右翼政黨渲染「恐回」和排外情緒。法國民調機構IPSOS 2013年調查顯示,逾七成法國人認為穆斯林與法國社會格格不入。2014年起,包括法國在內多國爆發反移民潮,反對者認為移民爭奪資源,給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法國反穆斯林有惡化趨勢,2015年1月7日(《查理周刊》遇襲日)至20日,有128宗針對穆斯林的暴力行為或威脅,數字接近2014年全年的133宗。

■清真寺遭塗鴉

法國有清真寺在巴黎恐襲後成為攻擊對象,巴黎東部一間清真寺外牆被人畫上血紅的十字架,北郊有清真寺被寫上「穆斯林去死」等塗鴉。有穆斯林擔心遭報復,一名伊朗留學生說﹕「當你長得像穆斯林,就會遇上麻煩,人們會用不同的眼光看我們,有時我寧願被錯當是猶太人,這樣問題比較少。」一名母親說嘗試向兒子解釋,「我的12歲兒子有許多朋友是穆斯林,我不想他認為他們應被怪罪。」

恐怖主義(terrorism)

恐怖主義是指以暴力手段威脅或傷害一般民眾以達成政治、經濟、宗教與社會目的,恐怖分子不受國際法及國際規範約束,行為難預測;用隨機或無預警方式對無辜平民使用暴力,以引起國際注意。宗教教派中最激進的分子如果支持恐怖主義,就會組成極端宗教恐怖組織,部分主張以暴力推翻世俗政權,建立以堅持原始宗教教條為中心的國家;並以激進和極端的宗教思想控制信眾。

 
 
今日相關新聞
時事議題﹕巴黎恐襲 全球震怒
為何巴黎 成為目標?
時事議題﹕巴黎恐襲X全球化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