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城市化是指國家的人口不斷向城市遷移和聚居的過程。人口向城市聚集令城市規模擴大,引起一系列的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的變化和問題。城市化過程往往需要衡量代價,隨茈球人口膨脹,城市化步伐日益急速,令人口多於1000萬的「超大城市(megacity)」急增。
■能源科技與環境
建築密度高 現熱島效應
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UNDESA)2014年7月發表的《世界城市化前景報告》,全球超大城市數量已由1990年的10個增加至28個,共住了4.5億人口,預期到2030年更會升至41個。
城市化的出現主要是人類生產模式改變和生活方式由農村型轉向城市型的結果。城市化的過程可推動經濟活動和有助農村現代化;但因為過度密集的城市建築,令市民生活環境變得狹窄,亦造成各種污染,尤其相對於郊區,市區擁有大量建築物而產生更大熱容量,吸收並保存較多太陽輻射能量,市區冷卻能力又遠低於郊區,出現「熱島效應」。
■現代中國×全球化
戶籍問題×社會安定
2014年10月31日,中國與聯合國推動第一屆「世界城市日」,希望促使各國政府關注城市化帶來的問題。自改革開放後,中國經過多年的高速城鎮化,已成為超大城市數量最多的國家(6座)。有專家認為,過往中國城鎮的常住人口佔全國比例在1980年只有20%,至2013年已升至逾五成。外來人口急增令中國城鎮面臨前所未有的社會問題,因為新增的城鎮常住人口大多沒有戶籍,長期受到城市排斥,不能使用城市的公共服務,造成住房、社會保障、流動兒童入學等問題。專家指出中央政府應盡早實行戶籍改革。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
香港地少人多,1998年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提出發展新界東北以應付人口增長,後來因為經濟衰退等理由而擱置計劃。至2007年,時任特首曾蔭權重提東北發展計劃並諮詢公眾,當時諮詢文件列明避免興建屏風樓,要求盡力降低樓宇密度。
現任特首梁振英上場後,政府發表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推算出未來10年香港房屋需求量高達48萬個單位,故大力推動新界東北新發展區,但遭居民和保育人士強烈反對,被批評為「盲搶地」。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範圍內的鄉村,不少估計自1890年代已存在,農民長久在當地耕作。當地居民認為發展新界東北不但意味要他們搬遷,更等同要放棄長久以來自給自足的生活。由於村民大多已經失去更新經濟活動的能力,擔憂城市化的發展令他們被迫放棄原有生活模式和經濟模式。有社運團體認為,香港城市化發展愈趨嚴重,「中環價值」更成為香港城市發展的唯一標準。
■現代中國×能源科技與環境
「城市垃圾」轉移農村
隨茷兜矰げi程的加快,內地城市工業向農村迅速轉移,但只有部分企業達到排放標準,造成農村環境污染。
農村也成為城市垃圾的轉移地。城市化下產生大量垃圾,這些垃圾往往難於處理,如塑膠製品、玻璃瓶、鋁罐等。由於農村管理較鬆散,往往成為城市垃圾、建築廢物、工業廢料的轉移地點,村民無法再度使用或回收,只能燒狻恓垃圾囤積,造成極大環境問題。
■公共衛生×全球化
環境擁擠損健康
城市的人口、工業、交通運輸過度集中而令生活在城市的人身心受影響。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指出,在大城市中結核病發病率比城鄉高得多,紐約的發病率是全美國平均水平的4倍。加上城市環境狹窄、過度擁擠,人們缺乏公共場所和體育設施等,種種原因導致城市人容易精神緊張、健康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