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婦女能頂半邊天」,然而,翻開今屆區議會選舉候選人的名冊,女性候選人比例依然不足兩成,只有19.5%,但已經較上屆微升1.3個百分點。各主要政黨的區選女性候選人比率(見圖2),大多都是20%以下;兩大黨民建聯和民主黨的女性候選人比例分別是25.7%和15.8%,這兩大黨的主席都說,家庭是女性參政的障礙,冀家人要放棄傳統思想,才可以鼓勵更多女性從政。 家庭觀念礙女性參政 在現屆區議會400多名區議員中,有89名直選和委任的女性議員,佔全港區議員21.6%。 民建聯主席李慧k表示,香港始終是華人社會,大眾普遍都有「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因此女性參政最大的考慮因素都是家庭。李說,過往黨內有不少富潛質的女成員都因為結婚而淡出地區工作,其中有很多女性都反映丈夫或長輩擔心地區工作太忙無定時、要生兒育女,或夫家不喜歡工作要拋頭露面。李慧k說,推動女性參政最重要是家庭的支持。 民主黨主席劉慧卿說,一直努力鼓勵女性參政,提高她們對公共政策和參選的興趣,但家人反對成為最大困難,「我成日鼓勵家人要放棄這些(反對)心態」。劉慧卿又說,只要有決心,女性都可以找到從政的出路。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表示,其實本港有不少女性政務官,在推行問責制前,女性官員約佔政府內閣一半人數。但區議會有別政務官工作,前者工作困身,不少女性結婚後,難投入太多時間在地區工作,所以女性較少參與區議會事務。 此外,今屆區選候選人「專職化」比例亦提升,有更多人以全職議員或議員助理、地區幹事身分參選,候選人對政治或地區工作有一定認識。蔡子強說,「專職化」令政黨需把選舉戰線縮短,專注部分選區,因政黨無法在400多個地區都派人出選,這需要很大成本;對於資源較少的政黨如民主黨和民協,打選戰時會更吃力。 另一方面,政黨年輕化呼聲近年愈來愈高,對比上屆和今屆各大政黨候選人,平均年齡都維持在40多歲(見圖1)。雨傘運動後多了青年參政,本報統計40多名「傘兵」的年齡,平均不足30歲,亦是今屆選舉特點。 李慧k參選土瓜灣北區,對手有林依麗和沈泰鋒。 (區選系列之五) 明報記者 楊康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