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少都市人受情緒病困擾,更令他們感壓力的,是別人的目光和態度。「心晴賽馬會飛越校園計劃」早前訪問約9800名中學生、教師和家長,發現不少人對情緒病者存有誤解,普遍認為他們「對人構成危險」、「不會好轉」、「不可信賴」等,因而漸漸疏遠。透過參與該計劃的講座及工作坊後,受訪者會減少標籤情緒病者,當中相信患者「對他人構成危險」的人數更減少約五成至六成。 情緒學生獲接納更快康復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高級研究統籌員溫浩然平日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他指抑鬱症或情緒病患者若有別人的支持及接納,可令他們較快康復。有學生向同學表示自己患抑鬱症後,同學明顯疏遠他,如不願意跟他吃飯和同組,連坐在他身旁也不情願,甚至在背後談論他,令更多同學孤立他,終令患者有事也不敢求助,同學也不施以援手,形成惡性循環。 患者可控制自己 只需多點「努力」 溫表示,標籤效應不止出現在中小學生上,一些成人都有誤解,家長對情緒病者的標籤程度更較中小學生高出少許。曾經有患者向溫求助時表示,同事得知他有情緒病時,除了疏遠他,也曾跟其他同事說「不知道他幾時會發癲」,令他頓感失望。 溫強調,情緒病者可以控制自己,只需比其他人「努力」少許;而情緒病與暴力行為更沒有關係,新聞報道的情緒病人傷人行為,一般都是個別事件,非因為本身的病。 對情緒病誤解 公眾教育助改善 市民因不認識情緒病而導致的標籤效應及誤解,可透過公眾教育改善,一般學生都認為情緒病是不治之症,但專家在「心晴賽馬會飛越校園計劃」講座上解釋,其實該病就如傷風感冒一樣,是因為身體不適而引起,如血清素失調或遺傳等,經心理治療後可康復。 溫提醒,雖然要給情緒病者支持及接納,但千萬不要太刻意,只需勿疏離,待他們如普通人,如聚會時邀請他們出席,但不要強迫他們,讓他們知道「可以選擇出席與否」及「有人支持」就最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