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無論是「優先座」抑或「關愛座」,英文皆為「Priority Seat」,背後鼓勵關愛、幫助有需要者的意義也一樣。「讓座」議題涉及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二「今日香港」和單元三「現代中國」。樂善堂梁銶琚書院通識科教師徐溯說,要理解「讓座」為何成為爭議話題,首先要清楚「關愛座╱優先座」設立的原意。 關愛座無人願坐是荒謬 徐sir認為過往「關愛座」使人誤解成「專利座」,即只有孕婦、長者等才准坐,「『優先座』則較貼切,意思是當你看見有需要的人時,才要讓座」。今日台灣等地出現車廂站滿人,但關愛座無人坐的情景,徐sir說這並不符合其原意。「原意是提倡『關愛文化』,若在無人需要幫助的情G下你也不坐,其實是荒謬的。現在是推廣『讓座』而非『不讓你坐』,若『不讓你坐』為何不設『專利座』?」而在「應否立法」的討論上,「立法目的其實也為『讓座』,而非規定這些座位只准指定人士坐」。 通識議題一旦觸及「應否立法」,當中必談「如何執法」─討論必然涉及(1)可行性及(2)會否有違原意(鼓勵讓座)。以關愛座為例,如何看出該人有需要?例如65歲持長者卡的可界定為長者,但64歲者是否就不需要幫助?「再來是執法困難。有人『違法』,然後呢?每個港鐵車廂均設督導員,監察是否有人霸佔座位?其實這樣做有違立法的原意。」(相關題型可見於2012年文憑試卷一題1——多大程度上同意立法規定青年向父母提供財政支援的建議) 立法讓座有違關愛原意 「有同學引膠袋徵費為例說明立法有效,但讓座屬道德層面的事,和法律無關。法律可防止犯罪,但若法律『逼』你做好事,那『好事』是否仍能稱為好事?」徐sir認為關愛座有助促進讓座文化,但讓座究竟是出於「同理心」抑或「怕被人擺上網」,值得深思。若是後者,則有違關愛原意。 此外,同學提及「關愛座外,其他位的人是否不需要讓座」也值得思考。「坐普通座位不讓座,比關愛座不讓座的『罪咎感』是否會較低?實際上兩者本質皆是對有需要者視而不見。」徐sir覺得如果為了令市民讓座,而要討論立法規定,是很悲哀的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