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形容人病重有什麼成語?沒錯,就是「病入膏肓」了(肓讀作「方」,勿錯讀成「盲」)。古代稱心臟與膈膜之間的地方為「肓」,這個成語並非指人病至失明,而是形容疾病已危重到無法救治的地步,又可以形容事情已發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這個成語出自《左傳•成公十年》,故事帶點奇幻色彩,頗為有趣。 春秋時晉國景公作夢,夢見惡鬼討命,醒後他召來巫人,巫人說他不會吃到新收穫的麥。晉景公後來病重,向秦國求良醫,秦國派緩前去治病。緩前往晉國途中,景公夢見疾病化成兩個童子,其中一個說:「緩是良醫,我怕會受傷害,往哪婺逃才好?」另一個說:「只要躲到心臟下、膈膜上的部位,他就奈何不了我們。」緩到晉國後診視景公的病情,說:「病已經侵入心臟和膈膜之間的部位,不管艾灸或是針刺都不能到,藥也不能至,這個病是治不好了。」景公說:「真是良醫。」並饋贈厚禮,把他送回去。後來,景公想吃新麥,把巫師召來,給他看煮好的新麥,然後殺了他。景公正要進食,突然肚子發脹,上廁所時跌入糞坑而死。一宦官早上夢見自己背荋漱蔥n天,中午時果真由他背荋漱蔣q廁所出來,於是就以他為景公殉葬。 晉侯[1]夢大厲[2],被髮及地,搏膺而踊[3]曰:「殺余孫,不義。余得請於帝矣!」壞大門及寢門而入。公懼,入于室。又壞戶。公覺,召桑田[4]巫。巫言如夢。公曰:「何如?」曰:「不食新[5]矣。」公疾病,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6]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7]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六月丙午,晉侯欲麥,使甸人[9]獻麥,饋人[10]為之,召桑田巫,示而殺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小臣有晨夢負公以登天,及日中,負晉侯出諸廁,遂以為殉。 ——《左傳•成公十年》節錄 ◆註釋 [1] 晉侯:晉景公 [2] 厲:惡鬼 [3] 搏膺而踊:搏膺,搥胸;踊,以足頓地 [4] 桑田:地名,今河南省靈寶縣 [5] 新:指新麥 [6] 醫緩:秦國名醫,緩為其名,生卒年不詳 [7] 豎子:童子 [8] 膏肓:古代醫學以心尖脂肪曰膏,心臟與膈膜之間曰肓,在肓上膏下則針灸及藥力也不能及 [9] 甸人:掌管藉田之官。藉田即天子、諸侯徵用人力所耕的田 [10] 饋人:主持飲食之官 ■詞語活用 「我們這個國家真的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這個病若不趕快救治,就要病入膏肓了。」 ——台灣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反省與承擔〉閉關感言 文:陳平 繪圖﹕鍾錦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