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國際智庫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昨公布研究,分析全球逾70個國家學生在校使用資訊科技與學習表現的關係,發現投放愈多資源發展電子教學的學校,學生表現並無顯著進步,反而在公開試中成績較差,至於被歸類為較少使用電腦學習的香港等東南亞國家,成績反而較佳,組織認為資訊科技雖有助擴闊學生視野,但成效好壞參半。有本港中學校長及家長認為報告未能反映所有學習因素。教育局則表示,當局主張學與教適時使用適當科技,認為使用資訊科技時間長短不等同所得成效。
港生課堂用電腦時間全球尾五
該研究早於2012年展開,有逾70個國家的15歲學生參與,結果發現72%學生有於校內使用電腦,每日平均使用25分鐘,其中澳洲及丹麥學生使用較長時間,分別用58及48分鐘,至於香港學生僅用11分鐘,排行全球尾五。
組織其後展開「2012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32個國家的學生接受閱讀能力及數學的電腦測試,新加坡、韓國及香港於閱讀表現最好,港生於數學測試排名第4。組織之後比對2009年及2012年的成績,澳洲及丹麥等多用電腦的學生,於閱讀、數學及科學成績無顯著上升;相反,較少使用電腦的亞洲學生在答題時較能針對地尋找答案。
分析﹕上網易分心 引發抄襲
該報告解釋,資訊科技有助擴闊學生視野,但成效好壞參半,尤其上網易令學生分心及引發抄襲等問題,促學校加強學生使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和技巧,不要盲目投放資源。
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質疑報告稱港生日均在校使用11分鐘電腦,指普遍學校已設有電腦課,使用電腦時間應較多。她表示無特別留意學生使用電腦與學習表現之間的關連,最多只是較易執筆忘字。但她認為港生閱讀及數學成績較歐洲國家佳,背後有其他因素影響,如本港教學文化較茩咩瑋N、閱讀能力培訓,學習數學亦強調「不斷做就熟能生巧」。
重點推行電子教學的鳳溪第一中學校監馬紹良認為,電子教學增強師生互動及為學生制訂較個人化學習。就港生常用電腦有否影響閱讀能力,他指不少人以手機閱讀資料和看電子書籍,科技不全然令人減少閱讀。
教育局上年起推行電子學習學校支援計劃,資助公營學校安裝無線網絡基礎設施及添置電腦。教育局回覆稱,報告中港生成績名列前茅,反映學生與時並進迎接數碼年代挑戰,稱當局主張學與教適時使用適當科技,認為使用資訊科技時間長短不等同所得成效,亦視乎學生有否作有意義的瀏覽以完成學習活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