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被遺忘的盟友》一書是面向西方讀者,米德認為,自己的研究可助外界重新了解中國。不過他亦提醒,歷史教訓雖然重要,執著於把歷史與當下政治扯上關係也很危險,「二戰發生超過70年,形勢已全然不同」。 米德相信,今日亞洲政治舞台的不同參與者需要從二戰汲取「正確教訓」,「舉例說,在我看來,1930年代亞洲爆發戰爭的原因之一,是區內沒有為求相互安全而建立的堅固穩定同盟。今日的亞洲需要改變,所有參與者都要多學習如何創造一個存在共識的安全環境,對抗衝突不會是恰當的組成部分」。 倡亞洲汲取教訓 締共識安全環境 米德認為,中共如今重新審視和強調抗戰史,顯然有向日本施壓的政治含意,但據其觀察,許多中國民眾真的對戰時歷史有興趣,「所以我希望更多不為人熟知的歷史曝光」。他舉例稱,國民黨的二戰貢獻在大陸民間已得到更多承認,從今年的紀念慶典安排可見,即使中共最高領導層亦有類似變化,這在幾年前根本不可想像。與此同時,重慶、上海和東北等不同地方的民眾亦開始追憶他們在二戰的獨有故事。 米德表示,國民黨軍隊在二戰中無疑參與了絕大多數會戰,但中共的游擊戰亦令日本不勝其煩。他強調,不應只談戰爭貢獻的主次,理解美國、國民黨和共產黨在戰爭中如何扮演互補角色也很重要。 戰爭鼓勵創造力 戰後消失 他又指出,二戰中國另一值得後世借鑑之處,「聽起來也許令人驚訝」,那就是對比後來歷史發展,在抗戰緊張關頭,政治環境反而容許國民可就未來的政治出路有更多討論,國共兩黨皆容忍比後來多得多的民主和政治多元,嘗試提供更大眾化的政治參與形式,例如國民黨同意成立容納各黨派代表的「政治協商會議」,共產黨則在根據地延安提出建立「三三制」政權(即共產黨員、「左派進步分子」及「中間分子和其他分子」各佔約三分之一)。 米德強調,上述做法並不完全等同於多元的自由民主,「卻顯示出戰時鼓勵創造力」,可惜戰後政治寬容迅速消失。米德解釋,內戰後大陸和台灣分別被自視為處於冷戰狀態的不自由政權控制,但隨荍N戰結束,亞洲經濟增長,相信今後有機會出現更為多元和自由的政治環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