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急症室常為尋死者急救,有資深急症科醫生分享,自殺方式常因明星或傳媒報道而令人跟風,如1960年代流行開煤氣,演變至70年代服安眠藥及80年代飲滴露,近年則較多以吸入一氧化碳自殺。醫生奉勸傳媒不要渲染這些個案,以免自殺方式令人仿效。 醫生:明星自殺方式易令人仿效 香港中毒諮詢中心總監劉飛龍在新書《生命邊緣的守護者》中撰文細說急症室多年來遇見的自殺問題,其中明星的自殺方式易令人仿效,例如60年代影后林黛開煤氣自殺,那時較富有的人都會用煤氣,以此自殺曾成「時尚」方式。至70年代,「銀壇玉女」林鳳服安眠藥自殺身亡,劉醫生說當年安眠藥大多是「巴比妥(Barbiturates)」,藥力強亦較危險,現時的安眠藥則較安全,服過量也較難致命。 80年代則流行飲滴露,劉更形容「香港救治滴露自殺的經驗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直至90年代,則多以服過量精神科藥物,或是在汽車內引入廢氣自殺。 劉飛龍稱,傳媒不應為銷量而渲染中毒自殺,以免令人仿效,例如燒炭被吹捧為「舒服有效」後,往後同類個案大增至每年200多宗,風氣更擴至澳門、台灣及內地,而被救回的燒炭者腦部會缺氧受損,記憶力衰退和行動不便,奉勸大眾切勿嘗試。 95%尋死救活 安撫最重要 急症科專科醫生鍾浩然亦常遇自殺個案,近日最驚險一次,是一名中年漢在家以刀割頸,血流滿地,幸只傷及靜脈,但送院後他卻不受控企圖逃走,結果要醫護、警員等共10人制服他,最終救回一命。 鍾浩然稱,急症室所見95%尋死個案都能救活,最重要是安撫病人心理,例如他近期接收一名感情受挫而有自殺念頭的抑鬱女子,他便建議她先回家與家人同住冷靜一段時間,並特別提醒其父母要留意女兒舉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