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時光流轉,度腳造鞋老店終究敵不過發展巨輪。跑馬地黃泥涌道曾是「鞋街」,全盛期聚集10多間鞋舖,惟附近豪宅相繼落成,吸引地產代理落腳,現時僅餘的琦琦鞋店在此扎根40年,面對大幅加租,將於9月底結業,記載草根奮鬥史的鞋街成絕唱。老闆伍松富靠造鞋養活兩代人,今豁達面對變化。他的二兒子則感慨父親畢生心血就此結束,「最可惜係睇住條街一路變」,不勝唏噓。
明報記者 袁樂婷
年逾八旬的伍松富,大陸解放時自廣州來港,為生計投身造鞋學徒,一做便是大半生。他於1975年創辦琦琦鞋店,曾有5間分店,前立法局議員鄧蓮如也是熟客。他自言對鞋的質素一絲不苟,依客人腳形度尺便向鞋廠訂做,從鞋形到用料均非現成。
11地舖9地產 指「畸形生態」
造鞋是學問,靠經驗與眼光,「對鞋好定唔好,我]一睇就知」。他說,1980年代較多引入歐洲「來佬洁v,近年改與內地鞋廠合作,參考當季受歡迎鞋款,迎合客人口味。現時訂做鞋視乎用料,造價由600元至2000元不等。
黃泥涌道近10年變化大,由禮頓道交界到近體育道一段,原本全是鞋舖,現11間地舖中,有9間是地產代理,另外兩間是琦琦鞋店與空置舖位,伍松富認為是畸形生態。他說多年來與業主感情不俗,對方一直收低於市價租金,想不到今次大幅加租,他沒怪責對方,「商業世界就係咁,汰弱留強」。鞋店結業,他便退休。
信港人對訂做鞋需求 或捲土重來
伍松富的二子伍啟明原是工程師,10多年前辭工,助父打理生意,「細細個就氍E頭,有份情意結」。他感嘆父親畢生心血就此結束,也留戀與熟客感情,最可惜是眼見鞋街變化無力扭轉,「呢條街歷史悠久,以前比較有經濟能力鴾k士,講起買鞋就梗係褻]馬地」。
他說,社會容納不到小店,但他堅信港人對訂做鞋有需求,因港人腳形一般較寬和短,在連鎖店買歐美鞋款未必合適。若找到租金相宜舖位,會考慮捲土重來。
熟客不捨老闆細心 指連鎖店鞋「得個樣」
已移民澳洲的吳太是琦琦10多年熟客,每次回港均來訂鞋。昨她約朋友到銅鑼灣,才驚悉琦琦將結業,頻說愕然和不捨。她說,有時鞋款顏色不合心意,老闆會細心為她配襯其他皮料,「連鎖店蠷c好多得個樣,唔舒服」。她感慨將來回港不知該到哪媔R鞋,荌O者「可唔可以幫手同業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