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將改劃屯門前掃管軍營地皮作住宅項目,不過原以象徵式租金租用土地作二手家俬轉贈中心的非牟利機構「國際十字路會」,將面臨逼遷。另外環保觸覺總幹事譚凱邦透露,城規會文件顯示該地皮「生長了逾100棵成齡大樹」,包括一棵巨型石牆樹,促原址保育珍貴樹木。他指一名姓韓的市民已申請法援,計劃提出司法覆核,希望推翻城規會的改劃決定。
明報記者 馬耀森
發展局﹕按既定指引機制
發展局表示,當局會按既定的綠化指引及樹木保育機制,要求有關的項目負責人保存、搬遷現有具保育價值的樹木或重新種植樹木。如未能全部重置樹木,項目負責人亦須透過主題種植、增加綠化範圍、提供垂直綠化及屋頂綠化等,以補償該地原有的綠化效果。
該地現時由「國際十字路會」以象徵式租金使用,主要進行物資分配,將回收物品送到本地及海外有需要人士手上。該地保存茯30幢低層建築,記者上周曾到該處觀察,發現成熟大樹遍佈整幅土地,形成大片林蔭,當中有數棵細葉榕,估計樹齡達50年以上。
詹志勇﹕住宅密度高 料大樹被砍
香港大學地理系講座教授詹志勇指出,該地劃為住宅(乙類)發展,密度甚高,料大部分大樹會被砍。他形容當中一棵生長於砌石牆的細葉榕,是「冠軍中的冠軍」,原因是樹根沿石牆向下而生,再進入地下泥土,故樹形較依附在石牆生長的榕樹更佳。
詹志勇促請政府在推出該地拍賣前,先進行樹木調查,再列明具體保育要求,他憂慮,「樓宇下面起個大平台,所有樹就會無晒,唔起平台,或可以保住小量樹木,但發展商是否願意這樣做?」
長春社總監蘇國賢認為,政府在賣地前應進行樹木調查,挑選樹齡高及狀態良好的大樹以便保育,又指該地經數十年自然演化成為綠樹林蔭的土地,若用作興建住宅,會影響該區的微氣候,例如通風變差及夏季溫度上升。
城規文件﹕不能移植 倡納入發展內
城規會已於去年11月更改土地用途為住宅(乙類),該地佔地4.9公頃,可建樓面面積15.6萬平方米,可提供2610個單位,文件指該地「生長了逾100棵成齡大樹」,包括細葉榕、朴樹、樟樹、木麻黃等,「以它們出眾的形態及大小來看,實在具高保育價值。」由於是成齡樹,文件指不能移植,「為了盡量減低對景觀的負面影響,規劃署總城市規劃師建議保留狀G良好的重要樹木,並盡可能將它們納入日後的發展內」。
城規會在諮詢期間,收到逾2000份申述,大部分反對改劃作住宅用途,當中包括本地投資者夏利里拉家族,認為現存建築物極具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