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常人在盛怒時,理智不敵情緒,容易出口傷人,甚至動粗,若然不及時勸止,後果不堪設想。而「立於生殺之位」(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的君王,盛怒時動輒置人於死地,就更容易鑄成大錯。
有一次,齊景公因為愛馬病死而怒火中燒,下令要將養馬者肢解。幸好晏子機智,及時勸服齊景公,救回養馬者,亦保住齊景公的名聲,一舉而兩得。
《晏子春秋?內篇諫上》(1)
景公使人養所愛馬,暴病死,公怒,令人操刀解(2)養馬者。是時晏子侍前,左右執刀而進,晏子止之,而問于公曰:「敢問古時堯舜支解(3)人,從何軀始?」公懼然曰:「從寡人始(4)。」 遂不支解。公曰:「以屬獄(5)。」晏子曰:「臣請為君數(6)之,使知其罪,然後致之獄。」公曰:「可。」晏子數之曰:「爾罪有三:公使汝養馬而殺之,當死罪一也;又殺公之所最善(7)馬,當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馬之故而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諸侯聞之必輕吾國,汝殺公馬,使怨積于百姓,兵弱于鄰國,當死罪三也。今以屬獄。」公喟然曰:「赦之。」
(1)本篇異文頗多,今擇善而從,限於篇幅,不一一註明。
(2)解:肢解。
(3)支解:即「肢解」。支,「肢」的古字。
(4)從寡人始:景公以「從寡人始」回答「堯舜支解人,從何軀始」問題,文意並未圓足,或有缺文。
(5)以屬獄:即「以之屬獄」,「以」相當於「將」、「把」,「以」的對象(即「養馬者」)承前而省。屬,「囑」的古字,囑託、交付,引伸為送交監獄治罪。
(6)數:列舉。
(7)善:喜愛。
語譯填充:
齊景公(a)_____人飼養他的愛馬,馬(b)_____病死了。景公大怒,命令侍從拿刀肢解養馬的人。此時晏子在景公跟前侍候,景公身邊的侍從拿茪M向養馬的人走去。晏子阻止他們,並問景公:「(c)_____請問聖上一句,古代堯舜肢解人,從誰的身軀開始?」景公(d)_____地說:「從我開始。」於是就不肢解養馬的人。景公說:「將他送交監獄治罪。」晏子說:「臣請求為聖上列舉他的罪狀,讓他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然後(e)_____。」景公說:「准許。」晏子一一列舉出來,說:「你有三條罪:聖上(a)_____你飼養馬,你卻殺了牠,這是該當死罪的第一條;又殺死了聖上最喜愛的馬,這是該當死罪的第二條;使聖上因為一匹馬而殺人,百姓聽聞此事必然怨恨我們聖上,諸侯聽聞此事必然輕視我們國家,你殺死聖上的馬,使百姓積聚怨恨,兵力比鄰國弱,這是該當死罪的第三條。現在將你送交監獄治罪。」景公嘆了口氣,說:「赦免他。」
【學習要點﹕介詞「于」用法】
本篇「于」字出現了3次,都用在名詞前面,表對象介詞用法。在不同的上下文堙A對象介詞「于」大致相當於「向」、「對」、「跟」、「給」(「交給你」的「給」)、「被」、「為」等。以下就本篇例子加以說明,並稍作補充:
(1)引介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如本篇「問于公」的「公」為動作行為「問」的對象,「于」相當於「向」,「問于公」即「向景公發問」。值得注意的是,此例可以省略「于」,說成「問公」,以下例子「明日,問公曰:『今昔(昨夜)聞鴞聲乎(「鴞」,鳥名,粵音梟。)?』」(《晏子?內篇雜下》)就是如此,用法與現代漢語相同。
(2)引介動作行為的施事者(即發出動作行為的人),如本篇「使怨積于百姓」的「百姓」為動作行為「積」的施事者,「于」相當於「被」、「為」,「使怨積于百姓」字面意思就是「使怨恨被百姓積聚」,與上文「百姓(聞之)必怨吾君」同義,只是「怨積于百姓」為被動句式,「百姓(聞之)必怨吾君」則為主動句式。
(3)引介動作行為的比較對象,如本篇「兵弱于鄰國」的「鄰國」為與齊國兵力比較的對象,「于」相當於「與…相比」、「比……」、「過」等,「兵弱于鄰國」就是「兵力比鄰國弱」之意。
此外,介詞「于」還可用在處所名詞或方位名詞前面,表處所介詞用法。本篇的「晏子侍前」,方位名詞「前」前面省略了處所介詞「于」,整句相當於說「晏子侍于前」,與以下例子「景公遊于牛山」(《晏子?內篇諫上》)結構相同。值得注意的是,上文「使怨積于百姓」一例,「于」也可以理解為處所介詞,整句的意思就是「使怨恨積聚在百姓心中」。
順道一提,介詞「于」以上的用法,也可用「於」表達。戰國中後期時,文獻已較少使用介詞「于」,後來「于」就漸漸為「於」所取代了。
【實戰篇】
1.試判斷以下陳述:
晏子認為養馬者失職,應處以死罪。
□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2.晏子如何令齊景公赦免養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