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英國《經濟學家》周刊網站上周五刊發題為《不那麽特別》的文章,指深圳是經濟特區成功的典範,最突出的一個,稱其為「深圳奇蹟」。
文中開端稱,1959年第一個現代自由貿易區在香農機場建立時,愛爾蘭境外幾乎無人關注。如今,「經濟特區」似乎得到所有人的景仰,全球四分之三的國家擁有至少一個經濟特區。
全世界現有大約4300個經濟特區,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緬甸和卡塔爾近日新建了經濟特區,包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把建設戰略性特區列入自己的改革日程。
中國領導人不敢一下子在全國範圍實施經濟改革,於是設立了深圳特區來做試驗。深圳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外國投資者取得成功。經濟特區雖然風靡全球,但貧困地區卻常常陷入失敗。非洲就滿是「累贅」。印度有幾百個特區未能啟動,其中僅馬哈拉施特拉一個邦在過去短短幾年時間裏就有60多個。
另外,建設經濟特區的努力也不是毫無代價。為吸引投資者而提供的優惠措施意味著(至少短期內)除了放棄稅收,也逐漸成為洗錢場所,比如通過偽報出口。要確保就業和投資帶來的收益高於所付出的這些代價,政府必須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