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向被指科技研發投入不足,在研發(R&D)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例這個重要指標上,與非洲國家肯尼亞相比都有所不如。《明報》將香港與不同規模、貧富的地區比較,顯示香港的科研投入遠遠落後,如香港於2013年投入約20億美元,僅佔GDP比例0.73%,反觀近鄰的深圳逾4%,約93億美元,是香港的近5倍。有學者指出,香港須於5年內將比例提升至3%至4%,才有機會趕上其他地區。
明報記者 廖穎琪
開支佔GDP不足1% 輸肯尼亞
本報根據各地官方及國際組織公布的數據,比較香港與新加坡、台灣、韓國(南韓)、以色列、美國、日本和肯尼亞的研發開支佔GDP比率、科研人員比例。2013年,香港的GDP達2740億美元,研發開支僅20.13億美元,比率僅為0.73%,反觀一河之隔的深圳,研發開支達93.08億美元,金額是香港的近5倍,佔深圳GDP達4.02%。
與世界創新科技強國相比,香港更是望塵莫及。扣除國防開支後,以色列於2013年的科研開支達122億美元,佔當地GDP的4.21%;日本亦超過1700億美元,佔3.49%;美國於2012年的投入達4500億美元,佔GDP 2.81%。(見圖)
每千人6.9科研人員
即使與其他「亞洲四小龍」新加坡、台灣、韓國相比,香港亦被拋離。新加坡於2012年的GDP近2870億美元,與香港相若,但研發開支達58億美元,較香港多近兩倍,佔當地GDP的2.02%;台灣及韓國的研發開支亦分別佔當地GDP的3.12%及4.15%。
即使與非洲國家肯尼亞比較,香港亦顯得落後,肯尼亞於2010年的GDP僅400億美元,研發開支則近4億美元,佔當地GDP的0.98%。科研人員比例方面,於2012年每1000名就業人口中,香港僅6.9人從事科研,亦被鄰近的台灣(20.99人)、韓國(16.04人)、新加坡(11.75人)及廣東省(8.25人)拋離。
論財力、論人才,香港都遠遠跑輸,是否政府政策出了問題?事實上,香港回歸初期,首任特首董建華已提出「第三次經濟轉型」,期望利用「創新科技產業」推動轉型,其後設立創新科技委員會;第二任特首曾蔭權於2009/10年度的《施政報告》將「創新科技」列為六項優勢產業之一。剛於今年2月公布的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財政司長曾俊華亦提出措施培育初創企業(startup),包括科技園公司會設立5000萬元「科技企業投資基金」、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50億元等。
教授:港勿坐金礦天天埋怨
曾協助香港科技大學校友汪滔,將無人駕駛飛行控制系統商品化的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李澤湘指出,香港具備良好教育質素、完善法制,即使缺乏土地,亦可利用內地龐大的製造產業配套,「香港發展科研的條件很好,發展其實並不困難」,可惜科研投入比例過去10年一直很低,認為港府短期應將研發開支佔GDP比率增至2%,5年內應提升至3%至4%。
董時代規劃 未全力執行
李澤湘續稱,早於董建華任特首時,當時的創新科技委員會主席田長霖已為香港的科研發展做了很好的規劃報告,可惜政府並無全力去實踐、執行報告的建議,加上大學亦沒有好好利用政策把教育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今天的局面就是我們坐在一個金礦上面,但是我們天天在埋怨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