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青少年近年愛流連樓上酒吧,容易被利用干犯毒品罪行。油尖警區近年大舉掃蕩俗稱「鬼場」的無招牌樓上吧,發現不法分子掩藏毒品的手法層出不窮:有人將毒品收於龜苓膏和冬蟲草盒子,又或掏空手機充電器、牆腳插頭、電視機頂盒等藏毒,或放於窗簾布後的暗格,更有人在廁所告示牌後的牆身挖洞,藏起一包包以茶包包裝的毒品。經掃蕩後,警方發現部分毒販轉營在娛樂場所附近租用賓館或劏房繼續經營,並不停搬遷,以「流動」方式逃避警方耳目。
警方數字顯示,今年上半年嚴重毒品個案有1083宗,較去年同期下跌3宗。油尖警區今年上半年拘捕218名干犯毒品相關罪行者,較去年同期下跌31.4%,其中13人為16至20歲青年。
佈滿天眼 只限持邀請短訊者入場
油尖區行動主任余鎧均說,區內有逾1400間持酒牌娛樂場所,當中不乏「鬼場」。她稱,「鬼場」單位多重門深鎖,由大堂至走廊、前後門均佈滿閉路電視,監測單位外的動靜。「鬼場」要由俗稱「燈頭」的中間人介紹,只接受有網上或手機信息邀請者,不招待「街客」,並設密碼鎖大門。警方多以網上巡邏方式收集情報,並以喬裝方法混入「鬼場」偵查。
油尖區特別職務隊第二隊主管尹富坤說,「鬼場」內烏燈黑火,多以窗簾遮掩窗戶和作間隔,警方曾發現區內有樓上吧的窗廉後有暗袋,內藏可卡因,亦發現不法分子以不同日常生活會出現的物品掩飾收藏毒品,如龜苓膏和冬蟲草盒子、手機充電器、牆腳插頭、電視機頂盒,甚至吧台上的電飯煲等,待要交易時才拿出來。
租賓館劏房販毒避警
余鎧均說,不法者身上藏毒可視為販毒,如定罪最高可判終身監禁,故不法分子會將毒品藏在場內日常用品,降低風險,如被搜出可辯稱「不知誰人放低」,但警方仍可靠指模和環境證供找出毒品主人。余又稱,經去年大力打擊「鬼場」後,發現今年有部分不法之徒轉以時租或日租方式租用賓館販毒,並在附近娛樂場所「吸客」, 部分更在交易後在房內即時吸食。
油尖區副指揮官蕭傑雄表示,該區2011年起採取「拯救者行動」,及早掃蕩不法娛樂場所,找出有需要接受輔導青年,轉介社工跟進,此行動1今年將擴展至整個西九龍總區。此外,油尖區頭警犬除巡邏外,亦特別訓練學習緝毒,成為「兩技能」的警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