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市區稠密,旅客大增亦令商業區超負荷,《施政報告》提出市區研究發展地下城增加商業空間,土木工程拓展署總土力工程師吳國材接受專訪時透露,過去曾一度擱置的維港行人隧道構思,將重新啟動研究,探討興建長達1.5公里、連接尖沙嘴至中環或灣仔的過海行人兼零售通道。另外面積19公頃的維園亦有望打造為大型地底酒店及商業區,以大幅增加市區的商業設施。
鄭汝樺曾稱效益成疑擱置
維港填海大大縮短兩岸距離,近年建築界已有意見提出建海底行人隧道,分流過海人流,亦可變成特色旅遊和購物景點,如上海鰨江行人隧道。不過前運輸及房屋局長鄭汝樺曾公開表示,有關工程要克服大量技術問題,未必具效益,故無計劃推行。
新一屆政府提出要重點發展地下空間令情G改變。早前土木署已披露在4個地區,包括尖沙嘴西、銅鑼灣、跑馬地及灣仔,物色12個具潛力發展地點,包括維園、香港大球場、修頓球場等作開拓地下空間先導研究。
為進一步評估發展地下城的可行性,土木工程拓展署總土力工程師吳國材接受專訪時指出,今年底將進一步在市中心及新市鎮選定40個具潛力發展地下城地區作評估,並挑選當中15個深入研究。
研究以往失敗原因
研究令維港海底行人暨零售隧道的構思「復活」,吳國材說,以往社會提出的過海行隧構思全都無疾而終,「今次會審視以往方案失敗的原因,會否是不能持續營運?抑或業權問題很難處理或申請興建機制好複雜?」他指海底行隧由尖沙嘴連接至中環或灣仔,「最難是隧道兩邊出入口位置,以及如何連接至地面,是一個主要考慮問題。」為了令隧道有活力,初步擬設立一些零售設施,例如像上海黃浦江地下隧道一樣。
他另以維園為例,指維園面積達19公頃,即使只發展一部分地底空間,「打個折用當中13公頃,發展4至5層,已經有很大空間,某程度似小市鎮。」以往政府及發展商亦曾針對灣仔修頓球場發展地下城研究,「以前不成功未必表示做不到,要配合整個地區一齊研究,可能會有轉機。」他認為先導研究選址都是政府土地,交通方便及面積較大,「列出來的地點都希望能夠做到。」
署方暫未評估發展地下城可帶來的面積、成本及時間表,未來會視乎研究結果再作決定,營運模式則可考慮全公營抑或公私營合作,如政府可出租予私人掙取租金等。
專家:技術上可行
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表示,維港海底行人隧道技術上可行,但要視乎海H深度以決定連接位置,以往工程界提出在尖沙嘴天星碼頭連接至中環皇后像廣場,行隧可以10多米闊,長約1.6公里,並在隧道內設商舖,步行路程約20分鐘。
測量師學會房屋政策小組主席潘永祥認為,若於維園發展地下商業城,可為銅鑼灣繁忙地區起分流作用,將人流帶往地底,紓緩地面擠塞情G。他指外國經驗顯示,地下城主要設立較大眾化商舖,與地面的商舖定位有分別,但要落成一個地下城,需時最少7至8年時間。
明報記者 黃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