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每日消耗大量塑膠製品,但回收及處理廢膠的成本高,故現時大部分廢膠都會運到堆填區,加重已面臨飽和的3個堆填區負擔,而焚化則有釋放有毒物質的風險。香港教育學院的研究團隊成功研製「秘製催化劑」,能以低廉成本及快速地將塑膠變成有機燃料或二氧化碳,將降解每噸塑膠的成本由逾1300元,大減95%至數十元,需時亦由逾1小時縮減至10分鐘。 教育學院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周卓輝指出,塑膠結構穩定難分解,令降解過程需消耗大量能源,包括攝氏約350高溫及高壓,約需1至2小時,燃料成本高昂,而新的「催化降解」毋須高溫高壓,過程平均只需10分鐘,時間不會隨膠量遞增。 燈照可變水二氧化碳 周卓輝的團隊先將收集的塑膠製品磨碎成粒狀或粉狀,然後加入酸性物質及催化劑,最後放入載有水及雙氧水的容器中,混合物會分解成有機燃料,再需將燃油和水分隔開便可;若以光度500火的燈照茞V合物,混合物會分解成二氧化碳及無色無味無毒的水釋出。 催化劑成本低對環境無害 周卓輝表示,催化劑的製作成本低、對環境無害、可重複使用,且同一種催化劑已可應用於不同種類的塑膠,但由於將來或申請專利,故不便透露成分。 塑膠共分為7類,周卓輝稱,現時已成功降解5類塑膠,佔塑膠製品逾九成,包括不同密度的膠袋(分為2類塑膠)、乳白色膠樽、發泡膠、工業用塑膠等,他亦將會試驗降解不能分類的塑膠,如以多種膠混合製成的不織布袋。至於透明膠樽,周表示,由於回收價值較高,「不需要變成空氣」。 團隊正向政府的科研基金申請約150萬元研究經費,包括與機械工程師合作,加大降解規模,例如降解1噸塑膠,測試效果。周卓輝期望3至5年可於工業層面應用,「因為磨碎及加酸等前期處理程序不太適合家居環境」。 另外,教院今日舉辦「可持續發展的環保城市」國際研討會,邀請台灣、日本、英國及澳洲的嘉賓,分享處理廢膠的經驗。周卓輝期望公眾教育和實驗結果可引起社會關注,長遠可令香港成為「無膠城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