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積極介入
國家發展策略
韓國影視業崛起於1990年代中期,這正是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成立後不遺餘力扶植國產電影產業之果,委員會在策劃、拍攝、後期製作、特效技術及人才培養等產業鏈各環節,都給予扶持政策和措施。
1998年,韓國確立「文化立國」的方針,時任總統金大中指出:「21世紀韓國的立國之本,是高新科技和文化產業。」韓國陸續頒布相關文化政策及完善保護文化產業的法規,涉及創業投資、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和促進就業等多個文化產業領域。
保障本土創作
為保障本土影視創作,韓國政府1998年限定無線電視台18%播出時段須分配予本土節目,黃金時段(晚間7至10時)不得播放境外節目。另規定全國每年上映電影總時數最少30%為國內製作,動畫須有40%以上;流行音樂每年播出的總時數最少60%是國內製作,讓本土製作有穩定的播放渠道,以防讓荷李活製作壟斷。
財政扶助文化企業
韓國政府每年撥款500億韓圜(約3.6億港元)作文化產業基金,主要用於人才培養、支持創業和進軍海外市場等。為協助企業解決融資困難成立的娛樂投資基金,至2012年4月已發展至8.51億港元,九成投入創意產業。另文化科技的研究資助也由2007年的近9700萬港元,急增至2011年的5.4億港元。國家財政對影視業的支持佔國家預算1%以上,凡拍攝出精品影視的公司可享受3%的減稅。
流行文化結合旅遊業
韓國政府結合觀光旅遊業和流行文化,推銷熱門電影和電視劇拍攝景點。韓國國家旅遊局在各地設立分社,例如香港韓國觀光公社,提供遊客諮詢和資料,並舉辦免費交流活動,宣傳國家文化。
◆演藝界和商界
競爭激烈須創新
韓國人口約5000萬,電視頻道多達300個。韓國娛樂業龍頭集團CJ E&M的業務包括電影、廣播、互聯網、音樂、表演活動及遊戲等,亦擁有18個電視頻道,集團高級副總裁徐賢東表示,在韓國政府規管下,沒有單一公司可主導市場或擁有過半市場佔有率。在國內競爭激烈、增長有限下,媒體要不斷創新才可突圍而出,同時要向外擴展。現CJ E&M有10%營業額來自海外,盼2017年可擴至30%。
營銷手法得當
透過互聯網傳播可擴大受眾地域,現時流行音樂發展趨勢是同時推出網絡版本,K-pop也不例外。娛樂公司也通過網絡遊戲、電影和電視劇主題曲等「綑綁式」推售歌曲,反過來流行音樂也推動相關產業發展。
韓國的娛樂公司也善於利用互聯網,例如近年韓國偶像明星紛紛開設中文微博與粉絲互動。網絡也是製造話題、使話題迅速「炒熱」的工具,只要善於利用,便能在短時間內推高組合或歌手知名度,甚至長期成為網絡焦點,繼而帶動作品銷售、帶來商業演出機會。
韓國人愛國、團結,從1997年金融風暴民眾發起捐黃金助政府已可反映。韓國企業也樂於選擇本土的流行偶像作產品代言人,同時也是歌影視製作的一大贊助來源。當然,明星效應也有助企業推銷產品,相得益彰。
演藝人才培養制度化
韓國演藝界有所謂「練習生」制度,娛樂公司透過選秀形式挑選具潛質學員;培訓過程也嚴厲,每天集訓歌舞和演技,Super Junior-M前成員韓庚曾指最多每日要練習20小時。藝人培訓時間長短不一,表現突出才有機會出道,考核不及格便會淘汰,「未來偶像們」只有更努力提升自己,故不少韓流明星雖然年輕,但已出道多年;除了樣貌標致,也有歌演實力。
善用數碼媒體
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傳播學副教授陳達鏞認為,韓流的成功是多元因素,除了競爭和政府協助,數碼媒體的誕生也是重要推動因素,YouTube及智能手機都是韓流外銷的有效途徑,在YouTube有逾19億次點擊的《江南Style》就令PSY紅透全球。
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鍾樂偉在網上撰文指出,K-pop的影像市場推廣冠絕全球,韓國也是最懂得運用YouTube來宣傳的國家,由於極依賴YouTube或社交媒體作中介傳播,除了歌曲本身,舞蹈、錄像拍攝技巧與視覺效果更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