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施政報告建議資助65歲及70歲年齡組別的市民,到私家醫院做大腸癌篩查,私院早已視此為一盤生意。醫療界估計,私營市場每年約有3萬宗大腸癌檢查,其中以浸會醫院市場佔有率最高逾六成,2013年有18,600宗大腸鏡檢查 ,若以每宗檢查平均8000元來計,去年收入逾億元,預料未來進一步增加,成為本港停止雙非嬰來港生產後,私家醫院開闢另一條增加收入的「大水喉」。 浸會去年檢驗料收億元 中大醫學院長、腸胃科專家陳家亮教授根據研究推算,約1200名合適人士要做大腸鏡檢查。日後,若政府將篩查年齡推前至50歲,他推算將有2萬名合適人士要做大腸鏡檢查。 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昨出席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交代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他稱暫未有計劃具體細節,但政府會發信邀請所有合適者參加篩查。 私家醫院早已洞悉大腸癌檢查需求很大,據悉,有私院已增闢多間大腸鏡手術室,以流水作業方式操作提供服務。以浸會醫院為例,2013年該院共進行了18,600宗,佔私營市場逾六成。仁安醫院近3年大腸鏡檢查也不斷增加,2013年有4566宗,2012年有3376宗,2011年有2914宗。仁安醫院表示,未來將加1至2個手術室,服務量較現時多一半。 腸胃外科醫生林哲玄表示,年輕組別風險較低,可在私營化驗中心進行,收費約5000左右,但年紀大風險高,宜在私家醫院檢查,費用約為8000至1萬。按此計算,浸會醫院去年大腸鏡檢查收益約有逾億元。 有批評指政府推出大腸癌篩查,是有意「開水喉」給私家醫院,以彌補私院在本港停止雙非嬰來港生產後收入大減之損失。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覺得不是這樣,認為大腸癌篩查具一定的財政承擔,但大腸癌的發病率在十大癌症中已升為首位,而治療大腸癌的財政開支也很重,政府須在兩害取其輕之中,作出具經濟和醫療效益的安排。 明報記者 談誦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