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圖片
劉鎮發說逢年過節,客家村都特別熱鬧。他懷念傳統客家茶果,慨嘆這門手藝已幾近失傳。
放大
 
這條客家村中有以前學生上課的私塾,堶惕韟陬N食的地方,後來開辦現代化學校後,過千名村中和外來學生就轉到學校上課。
放大
 
劉鎮發指出,元朗客家村現在還有老一輩完全不懂廣府話的客家人,如圖中的婆婆,她頭上戴的是傳統客家涼帽。他又說,客家村民對外來人有警惕,不懂客家話在村中會被認為是不懷好意。
放大
 

其他新聞
世界公民﹕世界工廠 是好是壞?
相關概念﹕世界工廠
時事漫話﹕港視「死因」 牽強惹公憤
時事漫話﹕相關概念
社評練習題﹕電視發牌疑問 政府必須交代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客家人.以客之名落地生根

【明報專訊】1921年成立的香港崇正總會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客屬社團,設有客家研究中心。崇正總會理事劉鎮發說,中國以農立國,百姓不會輕易離開自己的土地,遇到戰爭時才會離鄉別井;客家的「客」有客人的意思,因此所謂客家人就是非本地原居民,「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新移民』」。

但此「新移民」潮可追溯至約300年前清政府的遷界和復界事件,當時從廣東省五華、興寧、梅州「移民」來的客家人,登記為「客籍」。劉鎮發笑稱自己為「新新移民」,因為他的父親是二戰後才從惠陽淡水來港定居的。

劉鎮發的父親在港從事建築業,他指當時幾乎行內所有人都講客家話,彷彿「承包」了整個行業。父親曾在荃灣的山邊建木屋,1950年代初得知元朗橫台山一鄧姓村附近有空地可以建屋,便舉家搬至橫台山,自己用簡陋的工具建屋。劉鎮發解釋,他們是非原居民,建的叫「牌照屋」,標準大小是400平方呎,共兩層;而新界丁屋則是700平方呎,共三層。

客家話在港漸失傳

劉鎮發指出,當年客家人以新移民的身分來港,與本地原居民形成一種互相敵視的狀態,其中原因來自語言不同難以溝通,也來自排外心態。他說,客家話與廣府話(粵語)有不少相同的詞彙,例如「行路」、「食飯」等,但亦有不同之處,例如「頭髮」會說成「頭毛」。在理大中文及雙語學系任教的劉鎮發說,不同故鄉的客家人也有不同口音,經過多年研究,他現在已大致掌握各種客家口音,只聽就可以分得出那人是來自哪個地方。

劉鎮發說,現時香港約十一分之一人口是客家人,當中只有約一成真的懂客家話,年輕一代已幾近不懂。「只有70至80歲的客家人才懂得最純正的客家話,像我們接近退休年齡的也可以說得流利,但我們這一代的父母,有些不願暴露自己『新移民』的身分,覺得好像低人一等,所以不會跟子女說客家話。」劉鎮發自言是他這一代人中少數還會跟子女說客家話的香港土生客家人。

通婚只限客家人?

劉鎮發憶述,至1970年代,橫台山鄧家村仍是講客家話為主,老一輩都不會說廣府話,所以年輕人要說客家話來跟他們溝通,對他們說廣府話則有點不敬;而到學校上課則會說廣府話,所以他們這一代兩種語言皆通。他又說,1940至50年代客家村都不鼓吹和「外省人」(非客家人)結婚,而以前同村同姓不能結婚,村與村之間便靠媒人「通報」,如有適合的對象便會介紹。

在元朗,幾乎每條村都有祠堂,除了供奉祖先,還可作私塾用。古人重男輕女,1950年代初出生的劉鎮發說自己讀小學時很少女同學。說到客家人,很多人覺得他們很節儉,劉鎮發笑言,上一代客家人生活艱難,要節儉省錢,父母沒有特別教他們,但現在他也延續這種生活方式,例如寧可等15分鐘巴士也不坐的士。

 
 
今日相關新聞
專題故事﹕老香港人 扎根記
原居民.蔡氏落腳元朗四百年
客家人.以客之名落地生根
專題故事﹕相關概念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