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63歲的蔡學昌是新界元朗蔡屋村的村長,他是土生土長的香港原居民。約400年前,蔡氏第13代祖先帶荇a人從深圳松崗沙埔來到今日的元朗蔡屋村,「我們25年算一代,在香港也傳了十七八代」。家族的歷史,可從祠堂內祖先的神主牌及族譜中窺探。先祖於明末清初來香港,「都是因為戰亂,要搵食」,蔡家在元朗「落腳」,續以務農為生。「舊時醫藥沒現今發達,死亡率高,生多幾個有保障,加上有人就意味有勞動力,(所以)人口是呈幾何級數增加。」 為知「鶱銕薄v 開始尋根 蔡村長說,年輕時也答不出「自己鶱銕薄v,約在1992年,他參加了香港新界蔡氏宗親會,開始「尋根」。「通過對族譜,1996年在東莞長安找到我們第一代祖先。其實再向上追溯,我們祖上來自福建,經梅關古道、南雄珠璣巷到東莞。」蔡氏一族今年在珠璣巷重建了祠堂,作為凝聚宗親、自家團結的紀念和象徵。今日的年輕人對於家族史的感覺較淡薄,「沒辦法,現在有太多資訊,要到一定年紀才會(對歷史)有興趣」。 「點燈」標示男丁身分權利 蔡屋村的戶籍依然每年更新,「添丁」更是大事。在圍村,每年元宵節為新丁舉行「點燈」(取「丁」、「燈」諧音)儀式,即到祠堂、大王廟燃點及掛上大宮燈,告知祖先家族添了新成員的喜訊。「移民外國的都會回來點燈,這是我們的族例,男丁只有點了燈才承認是蔡氏子孫,才能上族譜,才享有權利,例如起丁屋。」每年要新添兩個或以上男丁才會掛燈。「近3年都無,不過明年有,快了。」他笑說。 元宵吃盆菜 祠堂前擺百圍 蔡屋村的習例是正月十一日「開燈」,一直燃至正月十五「完燈」,當日是元宵節,族人會聚在祠堂門口的空地「飲丁酒」、吃盆菜。「喜慶嫁娶我們都會吃盆菜,自己煮。」蔡村長說,現在每開盆菜宴會都可以擺上逾百圍,「請上親戚朋友一起,愈來愈熱鬧」,而「太公分豬肉」卻仍只是家族男丁的特權。 蔡屋村與附近十幾條村共同供奉「大王廟」,大王廟發揮類似聯盟的功能,「大家守望相助,以前也是解決爭端的地方」。每逢舉行上燈儀式,每個男丁要交5斤半豬肉到廟堙A然後按當年的丁目平均「分豬肉」,「正月十七廟堣~『完燈』,到時每個男丁還有糖分,及有一盞油燈帶回家」。蔡村長說,這些都是他們的「代代相傳鄉村習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