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圖片
彭志銘強調文化無雅俗之分。今日我們覺得廣東口語「俗」,很多時與粵語發音有關。但有些詞語用廣東話說出來沒有問題,例如「草泥馬」,普通話就是罵人髒話的諧音。
放大
 
小學教師林慧思(圖)因為粗口事件而備受壓力。彭志銘表示,一個社會若連普通市民正常宣泄情緒的空間也沒有,是很危險的事。
放大
 
香港社會屢被批評是功利主義,追求「顧客至上」的態度從前特首曾蔭權2007年競逐連任時,打出「我會做好呢份工」的口號可反映。個人的價值被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彭志銘認為,如此社會難有創意可言。
放大
 

其他新聞
中外觀點﹕英官撐港普選 《環時》促自重
世界公民﹕善用科技 改變世界不公義
世界公民﹕相關概念
時事漫話﹕郊野公園建屋爭議
社評練習題﹕敘國危機 美俄高下立見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日常生活.彭志銘:應教學生「為何講粗口」

【明報專訊】每個學生都聽過「唔准講粗口」的訓示,小學教師林慧思講粗口事件,不少人批評「老師講粗口是教壞細路」。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認為這是「中國人的問題」,「道德」二字規範個人言行舉止,「外國更看重工作能力,英國著名首相邱吉爾便滿口粗話,但少有人因此指摘他」。他覺得應教學生「什麼是粗口」和「為何講粗口」,但這不等於「教你講粗口」,認識粗口是什麼後,你仍然講,便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

港人少分析 價值「扁平化」

彭志銘認為在林老師事件中,社會爭論只執著於「講粗口」的行為,而忽略了前因後果——這顯示社會已失去理性分析的能力,此現象在語言中也能反映。

「近年『比喻式語言』已幾近在香港消失,港人思考都偏直接。」他舉例,聽到「佢係我鵀抾滲Z主」一句,我們要先認識「米飯班主」背後代表「賴以維生的人」,才能明白句子表達什麼。但今日我們要求所有事情直截了當,不再想去深究,大眾失去分析能力,「價值扁平化」——無人會思考「講粗口」背後是因為路見不平抑或純粹反映個人品格,又或只是簡單自我情緒宣泄。他認為這是今次粗口事件一發不可收拾的原因之一,背後又與香港社會的「功利」脫不了關係。

彭志銘認為,1970至80年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盛世,也是「新語言爆發」的時期,開放的環境令港人通過不同途徑吸收各方資訊,包括音樂、語言等方面。香港人說話習慣中外語夾雜,「像早年流行的『kawaii』、『ichiban』是日文,也有來自台灣的『泡妞』等」。

潮語快形成快消失 難成文化

那個時期香港自由開放,容易受外來文化影響,也可說是「敢於接受不同文化」。彭志銘慨嘆現今的學生「學校無教」、「不用考試」的便不理,但歸根究柢仍是「功利」二字——服務型社會講求「顧客永遠是對的」,前特首曾蔭權說「我要做好呢份工」便是最好例子,「沒有自我、無個人意志,怎會有創意?」

年輕人近年常被批評說話「無味道」、「表達力有問題」,彭志銘說,新一代少有新的中文詞彙出現,「現在所謂的潮語其實是在網上最流通的『網語』,急速形成並消失」,但真正的文化需要時間沉澱。

中文教師都會告訴學生作文時不能用「口語」,要用「書面語」,彭志銘指出,白話文運動後,北方語言(普通話)佔上風,粵語變成「舊」和「不標準」,加上少人用,遂「被迫變俗」。但粵語保留了更多古文化和古漢語,如「豈有此理」、「情何以堪」等詞,「時下年輕人不懂如何用,慢慢變成不知道有這個詞,文化就是這樣慢慢流失」。

■相關概念

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

流行文化反映特定社群在特定時空下的生活形態及思想價值等。流行文化與商業社會及傳媒(mass media)關係密切,互相影響,例如電視、電影等媒體塑造並傳播流行文化,文化「流行」後又反過來影響媒體;商品藉流行文化推廣宣傳,同時加速並加深文化的流行等。

次文化(subculture)

次文化指在主流文化(mainstream culture)外,某一個團體與整體社會有所區別的一套規範和價值,可能存在於語言、種族、宗教、地域、社會階層、生活模式、年齡和職業等。青少年有獨特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其文化亦被視為一種次文化,但其與主流文化間很少核心價值的衝突。

多層思考

1. 網絡小說有何受歡迎的元素?

2. 曾風靡兩岸三地的香港流行音樂,現時面對什麼挑戰?

3. 社會自由、開放是香港流行文化保持活力的最重要因素,你同意嗎?

 
 
今日相關新聞
專題故事﹕港言港語
網絡小說﹕高登「巴打」出書 廣東話入文不「純化」
日常生活.彭志銘:應教學生「為何講粗口」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