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價講:港鐵的AED「借機」反思
【明報專訊】2月中旬有休班醫護於社交媒體發帖表示,某日在港鐵荃灣西站外遇男子暈倒並上前施救,惟向港鐵職員借自動心臟除顫器(AED)遭拒,指職員稱「唔鶼靻K範圍內唔關佢事」,引發網民熱議,更成了全港報章新聞。
早前休班急症室護士在Threads發帖文,表示2月14日有一名62歲烏克蘭籍男子在港鐵荃灣西站外暈倒,她途經即場施救,並請一名途人向該站港鐵職員借AED。入站求助的途人指港鐵職員稱會派人到現場先了解,最終沒帶AED到場。護士自言做心肺復蘇「搓」到救護車到,事主仍未恢復心跳。她在帖文質疑「點解唔鶼靻K範圍就唔可以借機?點解要搵人上去了解鬙可以隹ED機?唔可以髐W去先?港鐵做公共服務,點樣唔關你事?」她認為該說法反映港鐵職員或缺乏熱心救人,曾就事件投訴港鐵,希望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救得一個得一個」。
港鐵其後否認拒借AED,指翻查資料,求助人在當日下午3時13分在車務控制室外接觸維修部職員,該職員隨後帶男途人進入該室,惟3時12分救護車已抵達現場,職員故認為毋須帶AED到地面,又稱有職員曾指肇事地點在站外,「由此可能」引發拒借誤會。施救護士回覆《明報》查詢時強調,港鐵早前回覆其投訴時承認,職員無帶AED到施救現場;港鐵亦無否認職員說過「不在站內不關他事」,並道歉稱「確實不應該講這樣的話」。她對港鐵說法表示無奈,強調現場已有醫護施救,醫護要求提供AED,港鐵職員若當時帶AED到場,不會有更多爭拗,惟她一直施救至救護車到達也未能使用AED。
心臟科專科醫生麥耀光指出,心肺復蘇和AED須在黃金5分鐘內進行,避免心臟、腦細胞缺血,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心臟科專科醫生蘇睿智稱,五至七成心臟病患者都有心室顫動,AED全自動使用簡單,「放在對應位置,打開即可自動除顫」。香港鐵路專業人員工會主席林偉強稱港鐵站內AED可供乘客自行取用,並附有指引,公司應加強宣傳,並為全體僱員提供更完善的AED培訓。
■價值放大鏡
人命關天,借鬙講!
俗語有云「最緊要人無事」,《孟子.告子上》有類似的提醒:「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以孺子(幼兒)快將墮井為例,說凡人遇上危急關頭,自然會生起焦急與疼惜之情,拋開任何利益考慮,立即拯救孺子脫險。孟子認為,這種救人衝動源於「惻隱之心」(同情憐憫別人的本能),因為人性本善,每人天生具備這個特質,也是「仁之端也」(仁的開端)。
身為大機構的職員,作出任何決定或要經多方考慮,亦可能需遵守不同指引,否則助人不成反致「飯碗不保」。惟按儒家傳統價值觀看來,見他人陷於苦難甚至有性命危險,仍擔心名聲、地位而不即時行動,「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救人屬特殊兼危急情G,一般機構應會諒解員工情急下的突發行為。
救人要「智勇雙全」,借前諗諗先
實踐仁愛,需要「智」和「勇」。《論語.憲問》把三者並列:「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仁愛的人不會憂愁,明智的人不會迷惑,勇敢的人不會害怕);《禮記.中庸》亦載「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智慧、仁愛、英勇是天下的大德行),因此,我們不能只懂關愛別人,還要知道如何關懷,才能讓對方真正受惠,否則可能「好心做壞事」。
具備相關知識,才能將愛心充分實踐,達到「智」的境界。部分人或認為港鐵職員處理事件方法因循、怕事,但職員並無受過專業醫療訓練,面對人命攸關的情G,猶豫如何行動、擔心自己愈幫愈忙,不希望「有勇無謀」弄巧反拙,實屬人之常情。若然救人能夠做到「智勇雙全」,更能達到最大效益。
■格「價」二選一
如果你是事件中的港鐵職員,會借出AED嗎?
文:袁志敏
圖:資料圖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