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術語原帶貶意 換對華語境變「正面」
「去風險化」一詞其實源自金融業界術語,按美國財政部今年5月首度公布的「去風險化策略」報告,將「去風險化」定義為「金融機構無差別地跟廣泛類別客戶終止或限制商業關係,而非分析或管控那些客戶的風險」——可見該字眼本身帶有矯枉過正的貶意,報告形容這種「去風險化」驅使金融活動離開監管得宜的金融系統,妨礙匯款、令中低收入人口無法有效進入金融系統,以及影響人道援助和救災資金的轉移。
然而,換到對華政策的領域,「去風險化」在西方語境卻變得「正面」。馮德萊恩年初在達沃斯提出要對中國「去風險化」的演說,主旨其實是介紹歐盟的「綠色新政產業計劃」。她談到不公平貿易爭議時,點名指摘中國做法損害貿易公平性,但又強調歐洲仍需跟中國合作和貿易,「因此我們需要聚焦於去風險化而非脫u」,即要用一切工具應對不公平做法。
馮德萊恩的說法當時已引起一定迴響,美國商界也有類似聲音。曾任美國駐上海總領事和上海美國商會主席的季瑞達(Kenneth Jarrett)3月中旬接受《福布斯》訪問時也用上這字眼,直言中國仍是美企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與其說美國商界要跟中國「脫u」,倒不如說是「去風險化」。季瑞達形容「去風險化」是許多在華美企高管時常談起的字眼,意指尋求重新平衡在中國的風險敞口,那主要是擔心萬一北京攻台,在華美企會面臨比烏戰下在俄美企「痛苦多好幾倍」的情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