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數量首破6000 黑臉琵鷺「脫瀕」有望
【明報專訊】被稱為「小黑」的黑臉琵鷺自2000年起被列為瀕危物種,今年小黑的全球數量再創新高,達6162隻,較去年升近兩成。香港觀鳥會指出,黑臉琵鷺數目已連續第9年錄破紀錄新高,反映絕種危機漸減,國際鳥盟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短期內將作評估,黑臉琵鷺有望於2至3年內「脫瀕」,不再列為瀕危。不過調查亦顯示,全球黑臉琵鷺數量雖穩步上升,后海灣一帶(包括本港及深圳)的數字增幅輕微(見圖),觀鳥會憂慮港府建議精簡環評程序後,濕地緩衝區發展獲鬆綁,冀當局做好把關。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及觀鳥會資料,黑臉琵鷺於1988年被列為「受威脅」級別,當時全球不足300隻;1994年升至300多隻,同年評級上調至「極危」;至2000年增至約650隻,自此被評為「瀕危」物種。
后海灣數量稍回升 觀鳥會:環境未見大改善
《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自1994年起每年進行,香港觀鳥會有份參與,今年調查於1月7至9日進行,結果發現今年全球黑臉琵鷺數量達6162隻,較去年多940隻,升約18%,首次衝破6000大關,為20年多前初次被評為「瀕危」時的近10倍。台灣繼續是主要棲息地,約六成黑臉琵鷺在該處過冬,今年達3824隻,按年增22.1%;澳門黑臉琵鷺則按年跌約一半,今年只錄得22隻,觀鳥會料與澳門不斷興建酒店致棲息地減少有關。
后海灣黑臉琵鷺的數目則在連跌兩年後輕微回升至369隻,按年升9.8%。觀鳥會總監余日東形容情G有待進步,增幅某程度上亦只是受全球數字上升帶動,於后海灣棲息的黑臉琵鷺過去10年一直維持於300至400多隻水平,反映本港環境質素僅維持平穩,未見太大改善。
憂精簡環評 濕地緩衝區發展鬆綁
被問到未來北部都會區發展會否影響黑臉琵鷺,余日東認為如當局落實收回私人濕地和魚塘作管理,將有助增加其棲息地面積,惟擔心港府近日建議精簡環評程序,日後濕地緩衝區發展或獲鬆綁,發展壓力增加,冀當局做好把關,確保黑臉琵鷺在港繼續有充足食物安全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