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息講場:衣食住行看圍村文化
【明報專訊】一首哭嫁歌可聽出圍村姑娘待嫁心情,一件涼紗綢唐裝亦見圍村婦人的生活日常;我們於農曆新年時吃的盆菜,更盛載了圍村祭祀習俗。大家一起來,在衣食住行中尋圍村文化。
◆衣
夏天恩物:通爽涼紗綢
從前不少圍村婆婆喜歡穿用涼紗綢製成的唐裝,質地滑溜通爽兼易洗快乾、色深耐髒、不易皺褶。涼紗綢又稱薯莨綢、莨紗綢、黑膠綢等,以獨特的傳統織染工藝製成,將絲綢放進用薯莨(植物塊莖)榨取的汁液來染色,反覆浸染數十次後再埋進泥土,用烏黑的沙泥來「過烏」,加深顏色,整個過程需花不少時日和工夫。
◆食
拜山祭祖正好食盆菜
早已成為大眾過年過節時佳餚的盆菜,是新界圍村的傳統食物。盆菜負責人鄧聯興解釋,傳統盆菜宴可用「兩杉四缽」的方式呈現:「杉」指大盆,下層放蘿蔔、豬皮、枝竹、魷魚等,上層放南乳炆豬肉,重點是南乳味要夠濃才算正宗。至於細小一點的四缽,則盛載雞、鴨、炸門鱔、鮑魚、冬菇等,食材可略有變化。
盆菜起源眾說紛紜,鄧達智有一番見解,「我自小吃到的盆菜豬肉,味道跟在江西吃到的豬肉幾近相同。江西人醃製、烹調豬肉的方式和圍村一模一樣,因為我們(新界鄧族)是從江西過來」。他說中國不同民族皆有盆菜,只是做法不同,「其實盆菜和祭祀有很大關係,因上到山上,拿雙筷子便可以食用,用一個盆放進所有材料便煮好,這也是我們的傳統」。
◆住
更練團練功守護村民
昔日為了保護村民、看護財產,新界不少村落除了興建圍牆,更會聘請武術師傅教族人功夫,組成「更練團」。更練團成員會在晚上四出巡邏打更,保衛族人,可說是早年的保安人員。
滅蟻神器「褸死蟻」
昔日的圍村器物也很值得探究,如環保滅蟻器「褸死蟻」形如瓦缸,近缸口處另設一條像小溝渠的環狀弧形邊緣,注水後有如「護城河」,當螞蟻爬近缸口,途經「小溝渠」時便會被淹死。
◆行
祭祖「掛山頭」大陣仗
春秋二祭是新界氏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圍頭話稱拜山為「掛山頭」。一般人於清明及重陽祭祖,但鄧、文、廖、彭、侯等新界五大氏族因族人繁多,祖墳分佈多處,春祭和秋祭隨時一聚數百人,且可能要分數天、數次才能逐一拜祭祖先。
鄧達智表示,祭祖一般會「分豬肉」,但有時是「食山頭」(圍頭話讀音 hek2 s?ng1 t?u4),即帶豬上山拜祖先,然後就地切肉,再用爐灶煮食,加入枝竹、豆卜、魷魚、蘿蔔等成為簡單盆菜,「一家人分到一盆,在山上分食,叫做食山頭」。
新娘哭嫁別具韻味
「哭嫁」是從前新界鄉村婚嫁儀式的一部分,粉嶺龍躍頭原居民文鳳k婆婆說,昔日圍村女孩會聚集到「姐妹屋」,一邊做女紅,一邊口耳相傳學唱「哭嫁歌」。出嫁前,準新娘留在閣樓,每逢親友來訪便按照對方的身分、輩分唱出合適的哭嫁歌,前後共唱3天。
哭嫁歌每多訴說新娘即將離開家人朋友、沒法侍奉父母盡孝等離愁別緒,歌詞既有直白通俗如「妾身唔願歸夫閣,我奴唔願分夫門,更好夫門點似我鼢袎瑹峞v,也有文雅婉約如「塘虱扁頭歸異國,白鱔無鱗單獨身;o魚風吹游清水,泥鰍攪濁簿Q雲」。後者藉由4種魚類表達待嫁新娘的心情,扁頭塘虱、無鱗白鱔跟其他魚不同,比喻新娘嫁到夫家有如進入異國,感覺孤單,想要像泥鰍那樣躲進渾濁堣願出嫁。
除了哭嫁歌,內分三層的手挽格籃也是圍村新娘嫁妝中的必備之物。它的最上層設有間隔,可以當成全盒來放置點心、糖果,第二層放豬肉,最下層放米。圍村婦女過年過節時回娘家,手挽一個裝滿禮物、手信的格籃,父母收到禮物後會回贈利市或一對大桔,放進格籃堙A稱之為「擲籃」。
文:香港電台
圖:香港電台提供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