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金句.時窮節現:士窮乃見節義
【明報專訊】一個人衣食無憂時,吹噓自己品格高尚容易;面對生死關頭,仍然堅持道德理想,不肯妥協,那就殊不簡單。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氣歌》
◆語譯
處境艱危時,個人節操方能彰顯;這些偉大事[,必定載於史冊當中。
◆出處和背景
文天祥是南宋末期狀元、丞相、文學家、抗元的民族英雄。宋亡後,被元軍俘至大都(今北京),忽必烈親往勸降,他寧死不屈,最後從容就義。在囚三年期間,他常被傳召上殿,就中華道統存續問題與忽必烈、喇嘛國師八思巴展開辯論;終讓兩人認識中華道統文化,改行漢化政策。《正氣歌》是他在獄中所作,強調自持一股浩然正氣,持節秉義,生死無悔,始終不向敵人屈服。
◆內容分析
「節」就是約束。人無不追求財富,愛惜自己生命,但為了堅守道義,我們有時不得不放下求取富貴的欲望,甚至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這是一種多麼奇妙的內在約束機制!當我們懂得道義所在,這一顆追求道義的心靈,就會約束種種不義行徑。不過,遇上困頓的處境(窮),它就會受到更大的考驗。有些人平時總能見義勇為,給老人家讓座,做義工服務,甚或捐血,都沒有太大損失,可以不拘小節;一旦遇上生死利害關頭,在義利之間,或者道義和性命之間作出抉擇,就是另一回事了。《論語?泰伯》記載了曾子一句話:「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可以託付孤兒,可以託付國家命運,面對生死關頭也不會動搖,那是君子嗎?那當然是君子了。再看文天祥處身國家最艱難的時刻,仍然肩負民族尊嚴,寧死不屈,這正是曾子所講的「大節」。
◆應用與感悟
日常生活中,需要拋頭顱、灑熱血,為正義而戰的事情,似乎距離我們很遠。但在工作崗位上、朋友相處間,我們都有始終堅持的操守。例如貪污瀆職、欺騙朋友的事情,都絕對不能做。唐代大文豪韓愈為柳宗元寫墓誌銘,讚揚他節操高尚,當朋友有難,能不計較個人利害,敢於挺身而出。「嗚呼!士窮乃見節義。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徵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腑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柳子厚墓誌銘〉)這真是擲地有聲的感言。
一個人到了困境時,才真正看得出他的節操。有些人平時相處,嬉皮笑臉,有吃有喝,互相取樂,強裝笑臉,互相討好,甚至推心置腹,指天誓日,表示永不背棄,還真讓人深信不疑;一旦遇上利害衝突,哪怕小如毛髮,就翻臉不認人,人家落入陷阱,不伸手救援也算了,反而再推一把,落井下石。這類人真的太多了。故此,錦上添花的,未必是真朋友;能雪中送炭,才見到一個人的氣節。
◆故事例子
華王優劣
《世說新語》有一個「華王優劣」的故事。東漢末年,政局動盪,華歆與王朗乘船避難,有人要求隨舟同行。華歆正感到為難,王朗卻說:「船上還有位置,有何不可呢?」不久,賊兵追了上來,王朗打算捨下那人。華歆這時說:「當初我所以遲疑,正是擔心這種情G。但既然已經接納了,又怎可以臨危不顧呢?」於是沒有理會王朗反對,仍然帶茖漱H逃難。世人通過這件事,評定了華王二人品格的高下。為什麼呢?原來在不損害個人利益的情G下,裝好人,賺掌聲,人人可以做到;到了危急關頭,依然能夠堅持,同生共死,就需要有很大的道德勇氣了。
■朱崇學:退休中學助理校長,教授中國語文、文學、歷史等科目;對中文寫作和文學創作的教與評頗有涉獵。
文:朱崇學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