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於《2019年糧食及農業狀G:推進工作,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報告初步估計,全球糧食產量從收穫至零售前,有14%損失。組織指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呼籲在2030年前減少糧食損失,並將零售和消費層面的糧食浪費減半,達至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糧食損失與糧食浪費
FAO指出,糧食損失和浪費指在食品供應鏈上,糧食數量或質量下降,屬全球問題。糧食損失發生於收穫、屠宰或捕撈至零售前的食品供應鏈上;糧食浪費則於零售和消費環節出現。用於動物飼料等其他經濟用途的糧食,以及不可食用部位,均不被視為糧食損失或浪費。
.2016年各地糧食損失百分比(圖)
.2016年全球各種糧食損失百分比(圖)
◆導致糧食損失和浪費的因素(圖)
農場
糧食損失的主要原因包括收穫時間不當、氣候條件、收穫和處理方法、農產品營銷困難
儲存
儲存條件不適合是造成糧食損失的重要原因,在供應鏈早期環節的決定失當是另一主因,如使產品的存放期縮短
運輸
基礎設施良好及貿易物流效率高,有效防止糧食損失,加工及包裝亦有助保存食品,但技術不當、設施不足或人為錯失可能導致糧食損失
家居
採購和用膳計劃不當、購買過多(受分量和包裝尺寸過大影響)、標籤混亂(如對最佳食用日期的認知)、儲存不當均導致消費者的糧食浪費
零售店
零售環節上的糧食浪費主要源於貨架存放期有限;食品需滿足顏色、形狀、大小的審美標準,以及需求差異
◆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的影響(圖)
視乎地理位置
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的地點遠近,將左右措施的影響力。如減少低收入國家農場的糧食損失,可能有助紓緩當地的糧食短缺,提高糧食安全;減少高收入國家的消費者的糧食浪費,省下的食品卻未必可提供給偏遠的糧食不安全國家
全球糧食安全和營養
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的措施如何影響全球糧食安全,視乎相關措施於哪個食品供應鏈環節上推行,以及面對糧食不安全和營養脆弱的人口的所在地。例如在消費環節上減少糧食浪費,可改善糧食獲取(food access),消費者更可以受益於糧食再分配計劃,但農民、加工廠等供應鏈上的持份者,可能因售出的產品或價格下跌而收入減少,甚至經營困難,危及糧食安全
減少平均碳排放
糧食損失或浪費導致資源使用不當,對環境構成負面影響。減少損失和浪費,可改善資源利用效率,以及減低每單位糧食消耗的碳排放,在同一資源水平下,便可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糧食
◆總結
不同國家會按各自目標選擇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的措施,除了土地和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外,低收入國家可能較重視改善糧食安全和營養,這需在食品供應鏈早段減少糧食損失,例如農場,因農場層面的糧食損失往往最多。收入及糧食安全水平高的國家,可能側重環境目標,尤其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需要介入食品供應鏈後段,特別是零售和消費環節,因預計該兩階段的糧食浪費水平最高。各國政府在不同目標之間或需權衡取捨,定下優先目標。同時,政府需考慮各方案的影響,以免在實行某項措施時,無意間損害其他目標。
資料來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報告《2019年糧食及農業狀G:推進工作,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
[通通識 第6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