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議題:走塑文化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
.顧問教師: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通識教育科主任 李維儉
◆學習目標
知識
•「走塑」及環境保育:透過討論即棄塑膠製品的棄置情G,認識近年「走塑」成為社會熱話的原因,了解議題背後不同持份者的價值觀
•立法規管:學習分析及比較不同方法,包括立法、教育及提供經濟誘因等
技能
•運用數據分析趨勢及總結社會現象
•從資料找出線索,分析各持份者重視的信念及價值
•透過比較題,學習運用準則對比不同方法的效用
態度
•關心社會,樂於認識社會上熱門議題,視自身為社會的一分子
•關心環境保育,樂於為環保而提出建議,並以行動實踐
•尊重不同的價值觀,願意為達到共識而溝通
■資料回應題
◆(1) 描述資料A中,膠袋每日平均棄置量的趨勢。
參考論點
膠袋每日平均棄置量有上升趨勢
雖然膠袋每日平均棄置量在2011年、2013年和2015年下跌,但整體而言有上升趨勢,棄置量從2009年的681公噸上升至2018年的851公噸,升幅約25%。另外,自2015年起,膠袋每日平均棄置量都持續上升,由2015年649公噸上升到2018年的851公噸,於這4年間上升約31%。
◆(2) 根據資料B,各持份者對「走塑」的看法,反映他們的什麼價值觀?
參考論點
售貨員A小姐代表一般消費者的看法,重視便利。她表示會因為方便而索取塑膠餐具,反映出生活便利是她主要考慮的因素。雖然她也會考慮「走塑」,但要視乎贈送的餐具質素,重視方便和服務質素多於環保。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代表環保人士的看法,重視環境保育。他認為連鎖快餐店坐擁大量資源及人力,應負起企業社會責任支持「走塑」,重視企業對環保的責任多於商業利益。
咖啡店店主A則代表企業的看法。雖然他會把外賣餐具轉用木製,能達到環境保育的效果,但同時關注成本較高的問題。由此可見,他同樣重視經營成本和環保。
■延伸回應題
◆(3) 「立法管制商戶使用即棄塑膠製品是最有效的減塑方法。」你多大程度同意這說法?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解題】題目要求討論立法的成效,並須與其他減塑方法比較,例如教育或提供經濟誘因等。學生可考慮用不同準則比較,如廣泛性、即時性、長遠性及可行性等。
參考論點
很大程度上同意:
→ 立法具阻嚇性
立法管制所有商戶使用即棄塑膠製品可使企業或商戶改變營運方式,並能廣泛地減少即棄塑膠製品。軟性措施如教育或提供經濟誘因只是以鼓勵、勸導等方式減塑,未夠阻嚇力,反而立法是政府向社會發放清晰信息,令社會各界關注使用即棄塑膠製品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更有效廣泛地減塑。
→ 立法具即時性
立法可以立刻改善大量使用即棄塑膠製品的情G,比起教育或經濟誘因更具即時性。立法能在短期內解決問題,如資料C提及,2008年之前內地每年約用30億個膠袋,當局禁用薄膠袋後,超市的膠袋用量大減六成至八成。相反以教育手段教市民減塑,改變消費者習慣需時,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未及立法管制更為有效。
很小程度上同意:
→ 未能處理根本問題
立法管制商戶使用即棄塑膠製品,只是改變商戶行為,未能改變其環保意識。政策只針對商戶非大眾,廣泛性並不足。即使商戶不提供即棄塑膠製品,市民日常生活中也可能繼續使用塑膠製品。相反,教育更能讓市民認識環保問題的迫切性,可從根本教育市民行為,讓市民從小習慣「走塑」,有效提升市民的公民意識。
→ 立法管制有限制
立法管制商戶有其限制,如資料C提及,徵費及禁令的成效取決於執法程度和力度,如罰款太少或政府執法不力,未必具阻嚇力。假如本港禁止商戶免費提供膠袋後,有商戶濫用「平口袋」,而近年本港的膠袋棄置量亦如資料A所示不減反增。對比之下,政府提供經濟誘因更有效減塑,如政府經濟援助減塑商戶,為市民送贈可重用餐具等,更能軟性地教育市民減塑的重要,在經濟誘因下市民亦更易接受減塑信息,長遠而言達至減塑效果。
■學習及答題指引,可於明報通識網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200305BZ.doc
[通通識 第6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