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農曆新年前夕,各校悉心佈置校舍,青衣商會小學也不例外,校內掛滿紅燈籠,又在各處貼揮春,部分祝賀語以烏都語及泰文寫上,甚為少見。該校三成半學生為非華語生,學校早前趁過年,向學生介紹各國習俗,促進校園共融。除了融合,非華語生面對更大的問題是學中文,該校試以童詩教寫作,學生有較大創作空間,讓他們在學中文路上取得成功感。 學生齊學烏都語拜年 促進共融 訪問當天為年廿八,按習俗要「洗邋遢」,校內一些四年級戴頭巾的巴基斯坦裔女生跟隨習俗,用濕布抹^_。在其他課室,學生以利巿封製作新年裝飾,當中不乏非華語生面孔。校方說,活動不止推廣中國文化,教師亦會穿巴基斯坦傳統服飾,向學生介紹當地過年習俗,又帶領他們以當地語言烏都語講新年快樂,藉活動促進校內共融氣氛。 校方除協助非華語生融入校園,更要幫他們學好中文。校方今年試以字數較少、較易理解的童詩教初小生中文,學生仿寫詩歌時毋須太茩姣y法,讓他們有較大發揮空間。另外,不少非華語生家長都不諳中文,難輔導子女學習,因此教材亦有二維碼,學生掃描該碼就能獲得網上內容,教他們詞語的廣東話讀音,並用烏都語解釋意思。 不茩姣y法 較大成功感 教育局在2014/15學年為支援非華語生學習中文,向學校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將主流生課程的學習進程架構拆細,讓非華語生以「小步子」學習,教師亦較易拿重D華語生學中文進程。有意見認為,主流中文課程對非華語生來說太深。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吳加聲說,如果非華語生希望在港落地生根,就必須學好中文,否則不利他們日後讀書就業,而現時局方支援學校、教師及家長等,多方面幫助非華語生學好中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