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童拒絕上學的「不登校」問題日趨嚴重,文部科學省統計,2018年缺席30天或以上的學生達16.5萬人,創下歷年紀錄。有家長面對外界視不登校學童為問題兒童,欠缺理解,慨嘆子女「上不上學亦如地獄」,亦憂他們長期與社會隔絕終變「隱形人」。專家認為不登校學童是教育制度缺失的寫照,當局應正視問題,創造讓學童可安心上學的環境。明報記者 羅睿琪
「不登校」意指不上學,據文部科學省定義,除患病或經濟問題外,因為心理、情緒、身體問題、社會因素等拒絕上學或無法上學的學童,均屬不登校學童。雖然日本有義務教育制度,但不能違反兒童意願而強制其上學。
該省去年10月公布,2018年缺課達30天或以上的中小學生達164,528人,較2017年增加14.2%,為有紀錄以來的新高。慈善組織日本財團今年4月公布的調查則顯示,全國325萬名中學生中,即使回到學校亦不肯進課室、有不上學傾向的學生估計多達33萬人。
官方調查指向家庭問題 被批「離地」
惟對於學童不上學的成因,政府掌握的情G卻似與學童的實際經驗有落差。文部科學省以教職員及教育委員會成員等教育界人士為對象的年度調查顯示,家庭問題是學童不上學的主要因素,佔30.8%,其次是不適應校規(3.5%)及課外活動問題(2.7%),不過NHK與通訊軟件Line今年5月合作以學童為對象的調查,卻顯示學生不上學主要與教職員的關係(23%)有關,欺凌、校規等因素各佔21%。不少論者批評文部科學省的調查「離地」,難成解決問題的有用參考。
過來人家長辦社區學習
現時學童如無法上學,可選擇接受輔導助重返校園、在家自學或入讀可自選學習活動的自由學校。自由學校於1980年代在日本興起,因並非正規學校,就讀學生不會獲學歷證明,但部分自由學校會與獲認可的學校合作,讓入讀學生取得畢業證書繼續升學。不過自由學校學額有限,2017年只有20,346個學額,難以應付需求,部分學生不上學可能演變成失學或成為隱蔽青少年。
來自神奈川縣川崎市的生駒知里兩年前因兒子無法上學,成為她致力推動社區學習計劃「棲木」的契機。該計劃讓不上學的孩子到社區的農田、商店等擔任小幫手,增加接觸社會、與人互動的機會,亦可接受自學輔導。她回想周遭街坊與親友難以理解她容許兒子不上學,令她頓感孤立,甚至令孩子亦擔心不上學「會腦退化」,無法長大成人。
生駒接受日本放送協會(NHK)訪問時說:「社會上充斥荂y不上學等於育兒失敗』的氛圍,如不將之改變,當孩子無法上學時便會因而受苦。明明從令自己痛苦得要死的學校逃出來就好,卻陷入上不上學也是地獄的困境。」
學者促政府照顧不同學童需求
名古屋大學教育社會學副教授內田良向英國廣播公司(BBC)稱,日本人口密度高,不與人合作、服從團體便難以生存,惟不少學生對於跟隨其他人做同樣的事感難受,而一旦與人發生爭執便無處可逃。內田指出,不上學的問題並非在學童身上,而是源於教育制度,例如學校藉由限制髮色、裙子長度等嚴格校規局限孩子自由發展,便有違反人權之嫌。他期望今後政府建立接納不同學童的環境,回應不上學問題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