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政府為改善多區霧霾、空污等問題,自2017年起推行「煤改氣」政策,禁止燃燒煤炭,改以液化天然氣代替。但在政策推行過程中,供氣不足、危安事件、補貼金難到位以及居民無力購買等問題接踵而至,一直讓該政策飽受爭議。而由於天然氣價格不斷上漲加上禁止燃煤政策,讓京津冀多地一度陷入供暖危機。 國家能源局在日前發布《關於解決「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供暖推進過程中有關問題的通知》的徵求意見函,當中提出要因地制宜來發展多種環保、乾淨的供暖方式,並強調重點發展清潔煤、生物質能供暖。此舉被外界解讀為煤改氣喊停的信號。 因地制宜靈活供暖 該文件指出,在中國全國範圍內,以確保民生供暖為重,運用各地靈活供暖形勢,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煤則煤、宜熱則熱。太陽能、地熱能、工業餘熱供暖等新形式亦將被大力支持,條件成熟的清潔供暖方式,可提報送達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進行研究推廣。 對於此次政策轉變的原因,在意見稿當中提到,官方為緩解天然氣供暖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天然氣供保和農村用氣安全問題,各地要結合其資源條件、環保規定、資金實力、供暖習慣等因素,拓寬環保供暖管道。在城鎮地區重點發展清潔燃煤並集中供暖,有效的提升清潔燃煤集中供暖面積;在鄉村地區,要求重點發展生物質能供暖,同時解決大批農林廢棄物直接燃燒,所引發的環境問題。 不堪負荷政策轉向 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新政策由重點發展天然氣,回歸到重點發展清潔燃煤。由於中國的能源結構以燃燒煤炭為主,共佔能源消費總量59%,並不適合主力發展天然氣,而是發展清潔燃煤才最為合理。 事實上,這次的政策轉向也是可以預期的,在2017年實施煤改氣政策時,便有多處尚未完成煤改氣工程卻禁止燃燒散煤或者已完成工程卻未通燃氣等狀況,也有網友計算,多處農村地區每戶在冬季4個月供暖期要支付約6000到10000元,遠超出中國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