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25年載著4臂機械人的歐洲太空船,將會升空至距離地球800公里處,收集環繞地球運行的100公斤金屬垃圾,然後太空船機身與這節廢棄的火箭將衝回地球,在不造成任何傷害的情況下於大氣層內燃燒殆盡。 《金融時報》報道,瑞士新創公司ClearSpace這項1億歐元的任務,將太空科技機構清除太空垃圾威脅的首次大規模示範。是時候處理對衛星不斷擴大的威脅,原因是現代生活所需的通訊、廣播、導航訊號、氣象與環境監測都仰賴衛星。 太空垃圾撞毀衛星 根據歐洲太空總署(ESA),3,000顆廢棄的衛星、3.4萬個大於10公分的物體和數以百萬計的小碎片在地球軌道上繞行,行進的速度快到足以損壞太空船。至少一顆現役的通訊衛星已毀於撞擊。隨著2020年代將發射更多的衛星,專家害怕將釀成一系列的災難。 垃圾會累積到地球外圍的太空軌道,原因是「公地悲劇」造成地球充斥大量的污染。任何人都可以透過剝削太空而牟利,卻沒有誘因讓大家保持太空的乾淨。解決方式須仰賴制定國際規範,迫使衛星營運商移除廢棄的太空船,再加上出現的新科技移除既存的太空垃圾。 1967年的外太空條約(Outer Space Treaty)為國際太空法規的基礎,起草於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射多少衛星的年代,因此對於太空垃圾的責任歸屬很模糊,幾乎無任何用處。不久的將來修訂該條約的機會相當渺茫,但已草擬各種自律規則以規範衛星營運商,例如2007年聯合國太空碎片減緩指導原則(Space Debris Mitigation guidelines),需由各國政府和行業機構共同強化並執行。 對每一顆衛星而言,有必要優先內建脫離軌道的機制,讓衛星在生命的終點能安全的燃燒。否則營運商必須委託其他業者移除衛星。少數民間企業正開發自家的科技,進軍將在2020年代晚期出現的太空垃圾清除市場。ClearSpace的機械手臂看似最流行的清除科技,但其他包含用「太空魚叉」捕捉或是用「網子」清除垃圾,都具備競爭力。不論怎麼做,若要在未來預防太空垃圾碰撞的災難,大規模投資太空垃圾的清除科技,和政府機構和民間企業攜手合作,都缺一不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