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20年來創科路曲折——董建華年代提出「數碼21新紀元」資訊科技策略,迎上金融風暴、科網爆破,創科氛圍沉寂;至本屆政府投放千億元推動創科,卻遇上反修例風暴。有人慨嘆香港每次發展創科均「生不逢時」,前財政司長曾俊華並不認同:「我不相信(創科)會沉。」他接受本報專訪稱,本港創科正處「收成期」,「科學園、數碼港已經成熟,培育不少成功公司」,寄語商界眼光「放遠些」,除了生意賺蝕,「更應考慮社會責任」,推動創科是其中一環。 明報記者 高卓怡 2017年失落特首選舉,曾俊華由政界轉戰科技界︰「我對創科很有興趣」。他去年開設「薯片叔叔共創社」,首重教育議題。他認為創科成功前提是辦好教育,惟本地課程偏重「硬知識」,「恆星名、二進制……上網一撳就有資料,人腦怎敵電腦?」曾俊華反問。他認為面對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唯有強化「軟技能」:批判思考、解難能力,才可免被淘汰。 教育是創科前提 倡「下而上」改變 香港「填鴨」教育根深柢固,要將制度「由上而下」扳倒,不如「由下而上」來得快。曾俊華形容,政府如一艘航空母艦,「要180度轉身很慢」,他希望民間力量改變社會:搞比賽、做論壇,讓初創、社企等不同持份者拋出創新方案,集思廣益。共創社今年本地辦「重塑教育」挑戰賽(見另稿),曾俊華決定來年舉辦「國際版」︰「外國連森林學校都有,從原始生活學解難技巧,夠晒創新!」 讚新世代科技認識深 關心社會 投資創科,風險高、回本期長,本港今年受外圍因素及本地示威活動影響,經濟下行,創科業界嘆「生不逢時」,曾俊華卻說「我不覺得創科會沉」,「當年董生講的都是很宏觀、高端研究,如今已『落晒地』,是收成期,數碼港、科學園也培育了不少成功公司」。他認為業界不乏優秀人才,形容當代年輕人「是有史以來受教育最深、科技認識得最深一代」,更認為他們的價值觀「對社會關心都大過以前的人」。 「所以我便想用自己背景、人脈帶年輕人見世界。」曾俊華不介意做「跑道」,鼓勵商界即使經濟不景也應「給力」些,「好的公司不應只茞散換e形勢,而是5年、10年後要哪些人才、如何培訓員工增值、轉型,迎接將來科技年代挑戰」,建議公司勿太茞握@張「沙紙」,更要看實戰,「政府不帶頭做,商界何不先行?事事靠政府,好唔貼地」。 籲商界勿只看眼前 茞10年後挑戰 被問到政府有何角色,曾俊華說︰「政府提供一個適當環境,讓市民、企業成功地成長,做到想做的事。」記者追問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會否幫忙穩定局勢、提供適當環境,曾俊華笑了笑︰「唔講啦,留待更有智慧的人處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