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牛津字典把「後真相」(post-truth)列為2016年的國際年度詞彙,標示人類社會邁進「後真相時代」。牛津字典形容「後真相」的情G即「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真相」一般被理解為事實,它以實證為依據、客觀為標準,而且強調準確。「後真相」則由非客觀的信念和情感建構,很多時從政治和社會紛爭中衍生,由於它以主觀判斷為依據,故會出現偏差、誇大等情G。
文:香港傳媒教育協會
數碼科技重塑傳媒和資訊環境,顛覆人們的傳播關係。當假消息及「假新聞」愈趨常見之際,傳媒資訊素養(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簡稱MIL)顯得愈來愈重要。MIL教育茪O培養人們辨識資訊的技巧,包括留意消息來源、謹慎分享、小心檢視信息內容的論據、釐清事實與意見、認清圖像和查證事實(fact check)。其實在後真相時代,大家除了要加強分析資訊的能力,更重要是具備正確及開明的心態處理資訊。
人人都是發放者 Fact check很重要
數碼科技和人工智能高速發展,非常有利於蒐集大數據。互聯網普及加上智能電話流行,人人都可以是資訊蒐集者及發放者。社會上流通的資訊愈來愈多,矛盾更易浮現,如政客及大商家的謊言被揭破,一些新聞媒體偏頗報道也輕易被人察覺。在這種情G下,陰謀論容易被廣傳,公眾的懷疑態度與日俱增,他們開始不信任政府,認為政客有不可告人的圖謀,也不信任傳媒,覺得它們有預設立場。甚至不信任專業人士,擔心他們被商家收買,發表失實研究報告,大眾又會指摘一些學者偏幫政權。大家最終只相信自己憑經驗而得的直覺,或親近友儕的所謂「一手料」。外國有父母不信任麻疹疫苗,造成公共衛生危機,便是典型例子。
上述的信任危機令頗多大眾在面對海量資訊時,變得立場先行,盲目拒絕相信一切不合乎自己預設立場的資訊,卻在社交網站「同溫層」中接收和傳遞單方面的消息。
「戰鬥兵」vs.「偵察兵」
兩種處理資訊的心態
美國應用理性中心(Center for Applied Rationality)聯合創辦人Julia Galef以「戰鬥兵」(soldier)和「偵察兵」(scout)來解釋處理資訊時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正好對應時下大眾面對不同資訊時的態度。
「戰鬥兵」敵我分明,條件反射式地防衛己方和擊退敵人——在求勝欲望和恐懼的潛意識驅使下闡釋資訊,對己方有利的資訊全力悍衛,對敵方有利的資訊奮力抨擊。
「偵察兵」就不同了,他們的任務不是防衛及攻擊,而是不偏不倚地了解事實,如視察地理環境、探測障礙物及分析佈陣——誠實及準確地勘察,就算遇上不稱心的情G或不利己方的信息,也得排除自己的偏見,盡量客觀地接收和蒐集證據。他們不會認為接受不符合自己預設立場的資訊就是弱者的表現,其自我價值不會和資訊的某一方拉上關係,故沒有資訊立場贏輸的考慮。
從MIL的角度,當然建議大家以偵察兵的心態處理資訊,毋須因為接受了跟自己立場不同的信息和觀點而感到歉疚或不安,亦不要盲目接受己方陣營未經查證的資訊和見解,更不要未弄清楚事實就批評別人。
大家要細心思考,究竟在資訊爆炸的國度堙A我們面對各樣紛亂的資訊,只想維護自己的價值觀,抑或希望了解事件真相,從而看清楚這個世界?
[通通識 第6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