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雖然首輪協議文本共有9章節,不過中美雙方透露最多的主要是關稅及購買農產品部分。然而從雙方就同一議題的表述來看,似乎兩國還是各有盤算。 萊特希澤:不保證一定不加關稅 以關稅為例,雖然9月執行約1200億美元貨品的關稅稅率從15%下調至7.5%,以及暫緩原定今日(15日)執行餘下1650億美元貨品的關稅,但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表明,只要中國在談判期間保持良好的商討意願,便不會向中國加徵關稅,但不保證一定不加。反過來,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周五晚卻強調,美方將履行分階段取消加徵關稅的相關承諾,令加徵關稅的趨勢從上升轉為下降。從雙方用辭看來,餘下關稅是加是減,是停是緩,似乎還未能說得準。 購買農產品方面的說法更加是南轅北轍,萊特希澤表示,中國同意未來兩年每年購買4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美方也會盡力將採購額增至500億美元,除了農產品,中方還會增購美國製成品、能源和服務;而中國不單隻字不提購買美國農產品的金額,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還解釋,擴大進口美國農產品是為了填補國內農產品供求缺口;此外,韓俊更表明,美方亦已承諾盡快給予寬免,為擴大中國農產品對美國出口帶來實質突破,顯見中方亦想淡化利用大量買農產品換取暫緩關稅的形象。 事實上,除了關稅與農產品,協議還涉及到知識產權、技術轉讓、匯率等富爭議議題,究竟兩國在這些範疇上達到什麼程度的共識,還有待全文本正式公布時才能略窺一二。 明報記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