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日香港)
身分認同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2019年6月就「港人身分認同」以電話隨機訪問1015名香港市民。結果顯示,76%受訪者認同自己是廣義的「香港人」(包括「香港人」和「中國的香港人」),23%認為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包括「中國人」和「香港的中國人」),兩者分別是1997年來的新高及新低。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退休教授馬傑偉認為,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運動對上述結果有重要影響,「香港人加油」等口號呈現親切感,是一種普及的情感。他又稱近年本土派提及的「香港人」牽涉民族、族裔元素,較受年輕人接受。
■(現代中國、能源科技與環境)
沙漠化
1970年代以前,內地西北、華北、東北地區的沙漠化土地面積以每年15.6萬公頃的速度擴展,水土流失嚴重。內地政府1978年啟動「三北工程」,在三北風沙災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築造大型防護林。中國科學院2018年12月發表報告,表示工程累計營造788.2萬公頃防風固沙林、保護和恢復1000多萬公頃沙化草原、把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5.05%增加至13.57%等。
世界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2019年9月刊文質疑,中國過去40年在北部大規模種植非原產沙漠地帶的樹木,可能加劇水資源短缺。北京林業大學生態學家曹世雄稱,林業部已經認識到三北防護林工程的錯誤,近年政府已開始種植用水量較低的灌木。
■(今日香港)
扶貧
本港「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2018年4月起改稱「在職家庭津貼(職津)」計劃,並有改善措施,包括放寬入息限額、容許一人住戶申請、容許住戶成員合併計算工時等。津貼按住戶入息,以全額、四分之三額或半額發放。
政府2019年4月起放寬職津的入息及資產限額,以一人住戶獲發全額津貼為例,每月入息上限由9000元增至9600元;半額津貼月入上限由12,600元增至13,400元;資產上限由24.9萬元增至25.7萬元。2019年《施政報告》建議調高職津金額,與工時掛u的住戶津貼增加16.7%至25%,兒童津貼增加40%。以一個有兩名兒童的四人住戶為例,最高金額由每月3200元增至4200元。
■(現代中國、全球化)
尋底競賽
經濟全球化常見的批評之一是尋底競賽(Race to the bottom),即在國際分工下,企業在全球尋找最低廉的勞動力,發展中國家為吸引外國投資而降低成本,導致工人福利被剝削、環境破壞受漠視等。
美國非牟利組織「中國勞工觀察」(China Labor Watch)2019年9月發表報告,揭露蘋果公司全球最大代工廠富士康鄭州工廠一系列侵犯勞工權益行為,包括「臨時派遣工」人數佔總勞工逾半、每月最少加班100多小時等,中國勞動法規定派遣工最多佔工人總數10%、每月加班不超過36小時。蘋果和富士康承認該廠僱用大量臨時工違法,但否認其他指控。
[通通識 第6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