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林鄭月娥上任特首,先後投放1000億元發展創科,圖追回失去的時間,以令本港經濟活動多元化、年輕人有更多出路。創科措施陸續出台,但反修例運動掀起軒然大波,影響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度,籌備兩年、重點用於發展智慧城市的「智慧燈柱」被質疑蒐集個人資料用作監控用途而被破壞,目前只修復其中照明功能,安裝工作亦暫停。麥嘉晉建議政府將市民憂慮納入政策考慮,建立公眾參與的監察機制,否則不論創科還是其他經濟活動都難以前進。 經濟轉型難從根本解決社會問題 「創科行業為年輕學生帶來新就業出路,但並非解決政治問題的出路。」麥嘉晉說, 創科本是現時全球發展大趨勢,政府大額投放資源屬正常舉措,強調經濟轉型無法從根本解決社會問題。 目前社會對政府信任度低,作為創科業界一員、開發智能耕種技術的麥嘉晉稱,不只是政府措施,社會氣氛同時影響市場活動,「我們與合作伙伴洽商,在引入人面識別技術或其他涉及個人資料的技術都會覺得,現時政治敏感,不太夠膽使用,避免用家有不必要憂慮」。 「智慧燈柱」事件突顯現政策缺欠 麥嘉晉說,創科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其中一個部件,如要解決社會問題,必要將市民憂慮納入政策考慮。以「智慧燈柱」為例,他建議,令公眾能參與監察,「不然政府如何說會刪片、不儲存都不會(有人)相信」,監察的方法可以立例、組成監察委員會等,「而市民進入監察委員會終究也是政治問題」,因涉及選拔機制,故他重申「政治問題必須由政治解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