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優先發展沿海城市,使城鄉發展步伐並不一致。農村扶貧、改善落後地區的基礎設施等為收窄城鄉差距的方法之一。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每年發布的第一份文件)連續16年以改善農村問題為主題,指出須全面做好農村改革,加強鄉村發展。
◆城鄉差距情G
(1) 城鄉貧富不均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圖)
.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圖)
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由改革開放至今仍明顯不均。1978年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農村居民約2.56倍,至2018年差距稍微上升到約2.69倍。兩者消費水平亦有差距,1978年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為農村居民約2.68倍,至2018年差距收窄,但仍是農村居民約2.15倍。
(2) 城鄉教育差異
.2017年不同地區的15歲或以上文盲人口*(見表)
1998年全國的文盲率為22.61%,到2017年全國文盲率下降至4.85%,國民的教育水平大幅提升。然而城鄉之間仍存教育水平差距,如2017年貴州的文盲率比北京高8.88個百分點。
(3) 城鄉公共服務差異
城鄉發展差距包括公共服務上的差距,2016年人民網有評論指出城鄉兩地的醫療保險在報銷及內容等方面都不同,城鄉醫療保障水平差距較大。2017年城鎮居民有關醫療保健的人均支出約為1777元人民幣,佔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約為4.9%;農村居民則約為1059元人民幣,佔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約為7.9%。
2019年5月,國家醫保局發布《關於做好2019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有望改善社會福利待遇不同的情G。
◆城鄉差距原因
地區經濟策略
改革開放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優先發展部分城市,設立經濟特區及開放部分沿海城市。1980年政府先後於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以及福建省的廈門設經濟特區,其後擴展至海南、新疆霍爾果斯和喀什。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18》,2017年廣東省的地區生產總值 (GDP)為約89,705億元人民幣,GDP為各省市之冠,佔全國總量10.8%。政策傾斜於發展部分城市,令中國經濟急速起飛,同時也使城鄉兩地的發展步伐不一。
戶籍制度
二元戶籍制度導致城鄉二元結構。195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將中國居民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嚴格控制人口流動。不同戶籍的各種福利保障有差別,城鎮居民與農民的待遇亦因此相差甚大。中國社科院2016年5月發表「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指出戶籍造成居民之間的差別體現在社會領域,如就業、教育、醫療、住屋等公共服務保障,沒有戶籍的常住人口淪為城市的「二等公民」。近年政府提出戶籍改革,國務院副總理韓正2019年7月指出,戶籍制度改革後,全國共有9000多萬農業人口轉成城鎮居民,亦已成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國家發改委提出2019年內將全面取消人口100萬至300萬城市落戶限制,人口300萬至500萬城市則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
◆知識增益
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包括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村發展落後、欠缺基礎設施、農民收入低及權利欠保障等。2019年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2019及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提出農村扶貧、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發展鄉村基建及產業、深化農村改革等各項政策,以望解決三農問題。
.中國貧窮問題(圖)
■模擬試題
◆資料A:漫畫(圖)
◆資料B:資料數據
1999年中國內地實施「科技興貿」戰略,鼓勵具知識產權及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高新技術產品是指符合國家和省重點範圍、技術領域和產品參考目錄的全新產品。高新技術產品佔出口商品比重由1999年12.7%增至2018年30%,而內地工業增加值由1952年的119.6億元提升至2018年的30.5萬億元,年均增長9%,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40%。
伴隨內地經濟騰飛,居民收入大幅提升。1949年內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9.7元人民幣,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28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59.2倍,年均實際增長6.1%。2018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到19,853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28.5倍,年均實際增長5.6%。人均消費支出上升,居民休閒娛樂活動更加豐富,2018年電影票房收入為610億元,是2005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的30倍。
按2011年設定的貧窮線,1978年內地農村貧困人口7.7億,農村貧困發生率97.5%。2018年末內地農村貧困人口減至166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降至1.7%。中國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超過70%。
資料來源:綜合報道
◆資料C:剪報兩則
天達資產管理多元資產增長團隊聯席主管蘇達輝指出,中美兩國可能在4個主要領域展開競爭:經濟、國防、科技及意識形態。在這4個領域中,科技可能是最具爭議的一項,甚至可能長達5至10年。
中國在多個科學研究及商業應用範疇迅速發展,穩佔領導地位。有中國分析師認為,這些科技進展是中美角力的根本原因。中國政府公布《中國製造2025》計劃後,促使美國以「技術遏制」政策(technological containment)回應,特別針對中國半導體、電訊、航空及生物科技業,具體措施包括:(1)禁止美國公司向中國出售核心技術和設備;(2)限制中國對美國科技公司的投資;(3)限制中國向美國及盟國出售科技產品,並減少向中國轉移知識及學術交流;(4)以間諜罪名起訴美國華裔科學家及工程師。
資料來源:〈天達蘇達輝:中美科技戰或長達10年〉,《明報》,2019.08.26
■資料回應題
(1) 利用資料B說明資料A顯示的現象。
(2)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內地發展高科技令國家經濟收入上升,可能為中國人民帶來什麼影響?
◆延伸回應題
(3) 「內地政府發展高科技有助提升綜合國力。」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此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答題指引見另文)
■相關概念
貧窮(poverty)
貧富差距(disparity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城鄉差距(urban-rural gap)
戶籍制度(hukou system)
[通通識 第6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