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演藝界向來競爭壓力大,藝人精神健康脆弱,網上流言中傷、侮辱,隨時可成為他們崩潰的最後一根稻草。 臨?心理學家金芝姬(音譯)等指出,偶像派通常在年幼心智尚未成熟的歲月便離開親友苦練,以舞台為生活重心;在佔得藝壇一席前,需為爭取出道及保住演藝人公司續簽而激烈競爭。他們生活諸多顧忌,動輒要為失言、失行而被要求道歉,心靈空虛、不安,與親友相聚時間不多。在社交媒體等網絡盛行的世代,藝人身為公眾人物易成關注目標,針對其舉手投足或無的放矢的網絡攻擊應運而生,使其抑鬱與無力感滋長。有女星向韓聯社記者表示,自己有抑鬱症而服用精神科藥物已有3年,卻不能公開講,曾數次在舞台上發病卻只能苦撐。 韓國心理分析家李那美在CBS電視節目中說:「年幼、年輕的女性是社會堻怍魒批評、犧牲的一群。特別是年輕女藝人,身為性對象、商品化、戀物癖的典型象徵,成功、著名的藝人容易淪為網民投射嫉妒、憤怒的對象。」 專家倡經理人主動施援 不過,專家認為,藝人尤其是自幼入行者須對個人心理精神健康加強關注,相關經理人公司不該忌諱不顧,應提供支援,甚至自練習期(出道前)就給予充分的心理諮詢。 (Nocutnews/韓聯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