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達官貴人口中的「收成期」、10月餐桌上的蛇羹與大閘蟹、文學作品及歷史上的「春秋」,原來通通與感覺蕭瑟的秋天有關。
■時事篇
◆秋天=收成期
立法會議員兼財務委員會主席陳健波於6月會見傳媒時,提到自己很努力才有較安穩的生活,譴責反修例的示威者6?12衝擊立法會,破壞他的「收成期」。言論一出即引起爭議,有人認為他自私自利,當時更有網民製作短片、rap歌諷刺一番。(圖a)
所謂秋收冬藏,秋天於農業社會就是收成期,古人會在秋天的開端「立秋」之日,祝願農作物豐收。儒學經典《禮記.月令》謂「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周天子會率領高官諸侯到西郊舉行祭祀儀式;《後漢書.祭祀中》又記漢代皇帝會於立秋的祭祀儀式,射殺牲畜作祭品。
◆秋後算帳
8月中國民航局發出「重大航空安全風險警示」,要求國泰航空停止「支持或參與非法遊行及示威活動」的機組人員執行前往內地航班職務、提交名單等,國泰旗下的港龍航空公司空勤人員協會主席施安娜曾於facebook上載與反修例相關的照片及帖文,公司代表8月底向她確認後即解僱她,亦有其他國泰職員被解僱,有網民質疑國泰秋後算帳。(圖b)
「秋後算帳」原指秋天收割後才結算農作物產量,後引伸為等待時機清算報復。與此詞相應的是「秋後問斬」,《春秋繁露》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古人認為春天生機盎然,不宜動殺機,秋冬則草枯葉落,氣氛肅殺,此時執行死刑方順應自然。如東漢時期,一般死囚須於「霜降」至「冬至」之間行刑;唐律、宋律規定,除了犯惡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殺主者,其他罪犯均不可於「立春」至「秋分」之間處決;直到清末,犯人也多在秋冬處決。
■飲食篇
◆蛇羹
俗語有云「秋風起,三蛇肥」,港人秋冬愛吃蛇羹保暖補身。三蛇一般指三種毒性極強之蛇,熬成湯羹,有保暖補氣血之用。本地蛇羹多以「三蛇」即飯鏟頭、金腳帶及過樹榕的蛇肉熬製而成,部分食肆更會加上三索線及百花蛇,並按已故廣州望族兼著名食家江太史(香港已故食家江獻珠之祖父)的家中菜譜,製成享負盛名的「太史五蛇羹」,據說可治風濕痺痛、舒筋活血。(圖c)
◆秋天少吃瓜
秋天日夜溫差較大,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早前受訪時表示,根據「秋收冬藏」特性,秋天不宜補充過多水分,建議「立秋」起應少吃老黃瓜、西瓜、冬瓜等含豐富水分且偏寒涼的瓜類,宜多吃潤燥的梨、桃、蘋果、蓮霧等,亦可吃蜜糖、雪耳、牛奶等滋潤食物,達到補水而不滯水之效。(圖d)
◆大閘蟹
10月也是吃大閘蟹的「旺季」。蟹會累積脂肪過秋冬,這些脂肪即「蟹膏」,故人們愛在秋天一嘗滿嘴蟹膏油香的滋味。當中以陽澄湖大閘蟹最為出名,江蘇陽澄湖大閘蟹9月底凌晨開捕,10月初供港應市。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指出,今年大閘蟹產量為過去3年最多,約有1400噸。(圖e)
蟹香不止出現在餐桌,也早已飄進文學之中。如元代馬致遠散曲《雙調夜行船?秋思》一句「愛秋來時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分紫蟹,煮酒燒紅葉」,他借秋天感嘆人生苦短,與其爭名逐利,不如採摘帶蚥S水的黃菊,跟友人分享紫蟹,用紅葉燒煮美酒,及時行樂。
■文學篇
◆女中豪傑:秋瑾
要數與秋天有關的人物,革命志士秋瑾(圖f)應榜上有名。她出身官宦家庭,但蔑視封建禮法,習文練武,自稱「鑑湖女俠」,更曾赴日留學,積極投身革命。1907年,秋瑾與徐錫麟等組成「光復軍」,計劃在浙江及安徽起義;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被捕後遭清軍挖心炒食而死,秋瑾亦被牽連,但她無懼通緝,被捕後堅拒供出同黨,受盡酷刑,最後被押往紹興古軒亭口處決,終年三十一歲。秋瑾死前寫下的詩句「秋風秋雨愁煞人」被後世廣傳,形容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亦有指詩句出自清人陶澹人〈秋暮追懷〉的「秋雨秋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擣」。
◆〈秋夜〉
與秋瑾同樣是紹興人、曾留學日本兼投身革命的魯迅(圖g),也曾以秋入題,寫下散文〈秋夜〉。文中用秋天晚上後園中不同景物,比喻社會上各種人物,如「奇怪而高」的天空象徵權力一方、「小紅花」代表善良的弱者,聳立後園的棗樹比喻敢向惡勢力反抗的力量等。魯迅借散文歌頌推動革命的人,也表達自己不向權力低頭的意志。
◆《春秋》
古人以春、秋借代「一年」的時間,朝廷大事又多於春秋之間舉行,因此「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如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每年的重要事件按春、夏、秋、冬四季記錄;到東周時,孔子就依據魯國史書編定《春秋》,書中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這200多年間的大事,故歷代史學家稱這段時間為「春秋時期」。
■知多點:霜降
二十四節氣中,秋天共有6個節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霜降」代表天氣漸冷,大地開始結霜。
文:陳綺雯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第3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