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2019年7至8月以網上問卷訪問本港1034名高中、大專或大學生及應屆畢業生,9月26日發表「改善青年理財教育」研究報告,發現近三成受訪青年持放任消費態度,包括「不刻意計較使費」(18.6%)和「有幾多用幾多」(10.2%)。另外,48.6%受訪青年表示試過入不敷支,當中有極少數人會以「高危方法」應對入不敷支情G,包括4%「卡R卡」及2%「向銀行或財務公司借錢」等。
研究又訪問了20名個案及多名專家和學者,有專家認為部分青年或抱「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態,缺乏理財動機。
組織倡學校加入理財教育
青年創研庫「教育與創新」組召集人黃家裕指出,理財教育並非學校必須涵蓋的常規課程內容,教師較容易忽略其深遠價值和影響,建議教育局將理財教育納入新高中課程「其他學習經歷」指定範疇之一,鼓勵學校於恆常課程外,加強培訓學生理財能力。青年創研庫又建議各大專院校學生事務處考慮加強教育學生與兼職工作相關的理財知識,家長也可嘗試讓子女參與部分家庭理財決定過程,提供活用知識的機會。
——綜合《明報》報道;「改善青年理財教育」研究報告,青年創研庫,2019.09.26
.調查受訪青年理財情G(見表)
◆知識增益
中國內地學生 理財素養最高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7年5月發布2015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關於理財素養(financial literacy)的報告,探討15個國家的15歲學生在金錢方面的經驗及知識,以及在現實生活中應對財務問題的能力。
在接受評估的國家中,中國(只包括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學生的平均表現最好,其次是比利時及加拿大(只包括其中7個省),排名最低是巴西。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朱小虎認為,知識和理解力是理財素養的重要部分,中國學生的數學、閱讀等基礎能力佳,有利提升理財素養。
報告表示,無論是發達國家或新興經濟體,都愈來愈關注其公民、尤其是年輕人的理財素養水平。由於福利體系縮小、人口結構變化(包括人口老化)、金融服務愈趨複雜等,理財素養於全球均被視為必備的生活技能。
.青年消費態度(圖)
■模擬試題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圖表,描述本港青年理財狀G的兩項特徵。
即數據反映的特點或明顯現象;圖表主要以「經常/間中/沒有」顯示受訪青年的回應,可把「經常」和「間中」歸納成一類,再指出當中的特點
關鍵字:青年理財狀G、特徵(圖)
◆延伸回應題
(2) 「把理財教育列為學校必修科,是改善青年理財素養(B)的最有效(A)方法。」
你是否同意這看法?解釋你的答案。
(A) 此為暗比題,同學須自行列舉比較對象,並先提出評估成效的準則,如針對性、時效、可行性等,再與「理財教育列為學校必修科」比較
(B)比較時須針對各個選項對改善青年理財素養的成效
同意:
•保證涵蓋所有學生
就涵蓋範圍而言,把理財教育列為學校必修科可確保最多青年接受理財教育,從而改善其理財素養。香港實行12年免費教育,由小一至中六,故若把理財教育列為必修科,可確保所有青年在學時都曾修讀相關課程,且課程規劃更完善,最多可持續12年,更有效提升青年理財素養。相反,若由學校自願參與理財教育計劃,各校或因應校本課程,削減甚至不開辦理財教育,課程規劃欠完備,難以廣泛涵蓋青年
•確保學校資源充足
以資源角度,把理財教育列為必修科可確保學校有足夠人力資源及軟硬件支援,如政府會增加師資培訓和教材資源,理財教育的質素有一定保障,有效改善青年理財素養。相反,如果由社福團體籌辦項目,各個團體對於理財教育的了解及資源參差,且缺乏教育局全面監管,難以確保理財教育的質素,遑論提升青年理財素養
不同意:
•家人影響力較大
以針對性而言,若由家庭負責向青年灌輸正確理財觀念,更能改善其理財素養。根據青年創研庫2019年發表的「改善青年理財教育」研究報告,49.1%受訪青年稱家人最影響其個人理財決定,學校或教師的相關比例只有1%。親子關係比師生關係更密切,家長身教的作用或更大。針對青年對理財教育的接受程度,家庭教育比必修科更能有效提升其理財素養
•社福團體籌辦更可行
從可行性而言,把理財教育列為必修科變相削減其他科目的課時和資源,嚴重影響原有的課程規劃,而本港的學業競爭激烈,此舉或引起家長、教師反對,學校也難以長期開辦相關課程,降低措施的可持續性。如由社福團體籌辦項目,學生可在課餘時間參與,學校也可應因校情選擇合作團體,活動更為可行及持續,更有效改善青年理財素養
顧問教師:陳志華老師
[通通識 第6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