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何謂「葉公好龍」?教師胡俊謙透過戲劇教育,讓學生投入課堂學習,艱深的中文成語變得有趣,可在日常活學活用。他反對普教中,堅持教廣東話戲劇,「毋須再隔一層」,學生更能表達自己,探索情感。 沉悶課程變有趣 冀港發展多元藝術教育 34歲的胡俊謙於演藝學院表演系畢業,曾於20多間學校及大專院校進行戲劇教育,現時分別在兩間小學,任職戲劇科教師及兒童文學課堂戲劇導師。阿謙有自己一套教學法,可與學生打成一片,但亦會要學生守紀律。他會將沉悶的課程內容變得有趣,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及動力,透過戲劇讓學生記憶深刻,阿謙說與只看書本有很大分別。 他以成語「葉公好龍」為例,先請學生扮演角色內容,了解後便「不是再扮葉公和龍」,會請學生扮演可應用此成語的生活情節;最後一堂課,亦會透過扮演,讓學生猜出不同成語,令他們真正明白成語意思及運用。除教授中文外,阿謙亦會透過戲劇培養學生品格和價值觀,為學生帶來不同的正面影響。阿謙遇過有特殊學習需要的中三學生,寫字速度慢,起初在課堂寫不到中文,但加入劇社後任舞台監督,時常要看劇本,「不知不覺多看了中文」,最終在文憑試中文科考到好成績。 芸芸學習方法中,阿謙認為戲劇只是其中一種,他希望此類多元藝術教育可在港繼續發展,令不同能力的學生從多角度學習知識 。戲劇堂上,阿謙亦會教導咬字,廣東話有九聲,比普通話要多,他稱若學習中文,如唐詩、宋詞,用普通話讀出不會押韻;廣東話的詞彙亦較豐富。他認為學生應學習普通話,但他反對普教中,「令小朋友隔多一重學習知識」,以英文或普通話演劇,阿謙認為可提升語文能力,但以廣東話演劇更能讓學生表達自己情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