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良渚街道、瓶窯鎮及周邊地區的良渚古城遺址,昨日(6日)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前日亦被列入世遺,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增至55處,位居世界第一。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之一,距今約4300年至5300年,具備早期的國家形態。但這個古老文化的王城所在位置,經過長達83年考古和識別才確定。早在1936年,原浙江省西湖博物館職員施昕更等人,在當時良渚鎮一處水塘,發現一批以黑陶為特徵的史前遺存,認為這些陶器背後可能有「不尋常的來歷」。 195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家夏鼐根據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此處古老文化為「良渚文化」,中心地區在太湖流域,是浙江餘杭區良渚、瓶窯等地多個遺址的總稱。這堿O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地。此次申遺的良渚古城遺址,就是良渚文化的權利與信仰中心,位於良渚文化分布區西南隅。 1986年,中國考古界發掘反山墓地11座墓葬,迎來良渚文化研究中具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發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稱,墓葬分為南北兩排,排列整齊,墓中玉器保存良好,根據隨葬品大致上可以分死者性別,一般情G下有鉞的應該是男性;隨葬玉璜、玉紡輪等紡織用品的,一般被認定為女性。 墓穴內逾九成陪葬文物是玉器,還有石器、陶器、象牙器等共逾1200餘組;其中在12號墓出土的玉琮王是第一批被限制出境的國家一級文物。經多年發掘,良渚遺址出土的文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共1萬件;其中玉器不少於7000件,材質以透閃石為主,器型包括玉琮、玉鉞、玉璧、三叉形器、冠狀飾、錐形器、玉璜、半圓形飾、柱形器、玉鐲、玉織具、玉紡輪等,以及圓雕的鳥、龜、魚、蟬等動物形玉器。 2007年,30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見天日。中國考古協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生前曾表示,良渚古城在國內獨一無二,其意義與價值可比殷墟,是中國同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市,可稱為「中華第一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