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國來說,要在稀土供應得到安全保障,並不止是物色第三國供應原材料那麼簡單。《稀土前沿》作者克林格向本報稱,對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來說,真正問題不是開啟更多礦場,而是「重建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轉移到中國的產業供應鏈」,估計美國需時約15年,即使在2010年危機後即啟動回應,「我們如今大概仍只在路途上」。研究稀土產業鏈的美國學者戈爾茨提醒,當前尚有最少一個澳洲礦場已準備好投入生產,只是商業利潤誘因還不夠。他認為一旦中國減產,可在一兩年內填補缺口。美國在2010年危機後短暫重新投入開採加州的芒廷帕斯(Mountain Pass)礦場,但2015年又停工。戈爾茨認為那場危機並未為美國供產鏈政策帶來巨大改變,研究顯示,需用稀土的企業自有庫存,毋須政府出手。 芒廷帕斯礦場去年又重啟,但精煉工序仍大部分依賴中國的工廠,即要先將原材料從美國送往中國。對美國來說,在澳洲擁有大型稀土礦場的萊納斯公司(Lynas Corporation)才是避免依賴中國供應的殺手寣X—該公司上月跟美國企業Blue Line Corp簽署備忘錄,準備明年在得州合作建立稀土加工設施,將牌照到期的大馬廠房搬過去。萊納斯上周五更宣布,決定為「戰略客戶」儲備用於工業磁鐵的鐠釹(NdPr),以鞏固自身作為中國以外客戶優先選擇的供應商地位。戈爾茨認為,稀土處理設施更易搬離中國,畢竟市場上已有具備相關化學知識的企業。 污染控制 中美有共同利益 稀土業另一值得留意的變化,是中國去年罕有成為淨進口國。克林格解釋,這反映中國國家政策改為持續尋求分散自身的供應鏈,形容這是外界忽視的中美可找到共同利益之處——美國投資於回歸和重建本地產能以分散全球稀土供應,也某程度上符合北京利益,即有助紓緩稀土生產帶來的本地環境負擔。她形容這是中美尋求共同立場的黃金機會,西方甚至可向中方專家學習稀土礦場的污染控制和環境修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