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森在《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圖)探討16個崛起大國跟統治大國的歷史案例,發現有12個最終走向戰爭。他向本報稱,研究這歷史時最令他意外的,是大部分案例中雙方都不希望開戰,由其中一方發動的戰爭個案只屬小部分,反而往往是「由第三方的行動甚至一場意外導致的外部衝擊,被對立的其中一方或雙方誤解所致」,觸發連串反應,結果將雙方拖進戰爭——以英德對立為主線的一戰為例,導火線便是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 觸及核心利益難退讓 中美之間又有沒有類似的風險?艾利森認為,2010年「天安」號事件便近乎上演這種戲碼。當時朝鮮擊沉了韓國戰艦,46名韓國船員身亡,中方支持平壤否認涉案的說法,韓國則堅持朝鮮要為事件負責,但最終兩韓跟其盟友在一觸即發的緊張關頭各退一步。 艾利森估計,台灣或是另一個觸發點。他解釋,對中國而言,台灣是「核心利益」——台灣之於中國就像阿拉斯加之於美國,因此任何台灣試圖成為獨立國家的行動,都可能輕易變成開戰的理由。他以1996年台海危機為例,指「當台灣政府向獨立邁出首步」(註:李登輝1995年提出「中華民國在台灣」,翌年舉行大選),中國即包圍台灣,舉行大規模導彈測試施加威嚇,美國則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到區內,迫使中國退讓,此後北京一直建立反航母導彈等特定軍事能力,以確保自身永不需要再退讓。他說,一旦有美軍航母在類似對峙中遭擊沉,5000美軍之死或令局勢無法遏止地升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