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海洋垃圾問題嚴重,被棄置的膠樽、塑膠吸管長年累月在大海漂浮,無法分解。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中四生張芷瑜、黎穎熙、鍾泳恩、丁伊暘研發名為「垃圾魚」的魚形機械,具3種大小,在海底以紅外線偵測垃圾位置,當中等同成年海豚體型的「垃圾魚」可收集被棄置的魚網;熱帶魚大小的「垃圾魚」則主要掃除鋁罐、輕巧金屬等。 紅外線偵測 內置GPS追蹤 有份研發「垃圾魚」的張芷瑜表示,兩三個月前從新聞得悉本港海洋污染問題嚴重,他們前往龍蝦灣考察,發現該處滿佈塑膠,遂構思「垃圾魚」。他們設計的「垃圾魚」外形、顏色恍如真魚,雙目則為相機,拍攝海洋生物動態,以紅外線偵測垃圾位置,將此吸入「垃圾魚」口中,並內置GPS定位,供工作人員追蹤位置。 張芷瑜稱計劃製作20至30條「垃圾魚」測試,檢視可清理的垃圾量及機械損壞狀G,盼日後放在遊人眾多及較多垃圾的海灘應用,避免海洋生物誤吞垃圾而死亡,保育生態;她亦認為市民要從生活習慣茪漰幭隉A政府應加大力度推動「走塑」,提醒市民盡量減少使用外賣膠盒和膠袋。 另一獲獎隊 VR呈現珊瑚白化 他們的項目獲「第一屆海洋公園國際STEAM保育大賽」的STEAM行動項目最佳創意獎。比賽邀請學生就解決各環保議題提交計劃書。另有獲獎的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學生,花約3周製作虛擬實境(VR)影片,以魚缸為拍攝場景,呈現珊瑚白化、小魚突然被大魚網捕捉情G,希望觀眾代入魚類第一身視角,了解海洋被破壞後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