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教育局自2014/15學年,每年為每所開設高中課程的公營學校及直資學校提供「生涯規劃津貼」,首學年開支約2.6億元。教育局前年委託教育大學檢視成效。結果顯示,受訪學生同意生涯規劃教育有助增加對個人興趣與能力等認識,惟同時超過七成學生認為升學就業未理想,主因是自身無能力升讀心儀科目或院校。有中學校長認為,香港定位仍是金融等要求較高學歷的精英行業,建議日後可讓有意投身工業等的學生多了解內地等地的發展空間。 逾兩成指院校無心儀科 教育局2017年9月委託教大,通過問卷調查、焦點小組等方式檢視生涯規劃教育成效,今年2月完成報告。調查共155間公營中學參與,涉及20,964份學生問卷及2693份家長問卷等。結果發現,超過七成學生認為升學就業未理想,主因是自己沒能力升讀心儀科目或院校;另有兩成多學生反映院校未提供心儀科目,覺得學校生涯規劃教育未切合需要。 教大倡加強家長培訓 焦點小組亦發現,頗多學生稱校內生涯規劃活動側重理論,升學及就業介紹仍偏重大眾認受較高的院校、學科或職業。部分受訪學生及家長仍視公開考試獲佳績為中學階段首要任務,期望進入優秀大學或修讀理想學科。教大團隊認為,家長培訓務必加強,包括持續幫助初中及高中家長改變觀念,令家長對多元出路有較多支持。 校長會:社會仍抱精英主義 中學校長會主席鄧振強表示,報告反映社會仍有「精英主義」想法,學生仍拘泥入大學,「似乎在學生的心目中,只有一條路,在優秀大學修讀理想學科,才邁向成功」,變相令出路愈來愈窄,更難實現理想。鄧說現時香港在大灣區定位仍是金融等要求較高學歷精英的服務增值行業,建議學校推廣生涯規劃時,可讓有意從事工業或科研等行業學生,考慮到大中華區升學。 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亦同意,社會風氣太重視「入大學」,建議加強教師等其他持份者的教育工作,「除生涯規劃組教師,其他班主任或任教教師,也要有訓練,在想法上有改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