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海外專科醫生試後豁免實習的爭議持續,醫學會今日將提交「再微調方案」,修訂「臨H工作」不限診治住院病人,方案亦會涵蓋衛生署非臨H服務職位。醫學會評估勝算不穩,需爭取病人組織及醫管局支持。 陳肇始:沒講過或意指醫局工作不吸引 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上周五與醫生團體會面後說,專科「外援」現時試後只需做6個月實習,如再尋求逾6個月的實習、評核,不是一個吸引的方案,又反問:「考完試後做18個月是否很吸引呢?」言論隨即惹來抨擊,前線醫生聯盟表示對會面徹底失望,多名醫生更自嘲「我做公立我垃圾」。陳肇始昨表示,可能意思上被誤會,澄清從沒說過或意思上指在醫管局工作18個月不吸引。 多個醫生團體上周提出「微調方案」,醫管局、醫學院及衛生署的專科「外援」由須於考獲執業試後綑綁工作18至48個月,統一為試後要有18個月「臨H工作」,但「臨H工作」基本是指診治住院病人,惟被指難以執行。醫學會今日會向醫委會提交最新方案,刪去「臨H工作」定義中的「住院」字眼。 醫學會評勝算不穩 需病人組織及醫局支持 醫學會副會長林哲玄解釋,目前主要想解決公院人手問題,茞朝I不在住院服務,最新方案建議,專科「外援」試後只要有相當於在公立醫院服務18個月的臨H經驗,即可免實習;而早前建議豁免衛生署「外援」實習僅限臨H職位,最新建議放寬該限制,理論上公共衛生專科「外援」亦可獲豁免,惟需證明臨H工作符合要求。他承認勝算「不穩」,關鍵在於能否爭取病人組織及醫管局的支持。 有資深醫生補充,以機場爆發麻疹為例,公共衛生專科「外援」如曾到醫院做流行病學調查,衛生署可考慮將此納入臨H工作,但強調「外援」不能全天候在辦公室工作,要到門診看病人才符合要求。林哲玄亦認為要保持「外援」的臨H工作達標,否則只懂禁煙禁酒、不懂診症的「外援」私人執業後或危及病人。 明報記者 許芳文
|
|
|